人物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人物风采>>正文
 
【名师风采】河北农业大学刘文菊:河北日报等媒体报道河北省“最美教师”
2025-09-29 15:31  

河北日报

河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刘文菊

脚踩泥土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9月14日,刘文菊(左二)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本报记者 许佳奇摄

□本报记者 高 珊

9月14日午后,刚从敦煌参加学术会议回来的刘文菊顾不上休息,一头扎进实验室,与团队成员分享最新研究动态,研讨盐碱地改良的新方案。

“盐碱地治理是一个系统问题。我们既要培育耐盐碱品种‘以种适地’,又要进行盐碱地的综合改造提升‘以地适种’,‘种地互适’才能有效实现盐碱地的综合高效利用。”谈及盐碱地治理,刘文菊语气中透着坚定。

刘文菊是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她的科研之路始于土壤污染治理,至今已走过28个年头。2021年以来,她将研究重点拓展到盐碱地改良这一领域。

前不久,在黄骅市友和合作社的试验田里,刘文菊团队的微生物菌剂和生物有机肥展现了喜人效果。大家发现,使用新技术的示范田旱碱麦“捷麦20”长势喜人,亩产达到843斤,比对照田增产33%。

“盐碱地被称为‘土壤的癌症’。”刘文菊解释,尤其是沧州滨海盐碱区,由于地下水位高,盐随水来,水蒸发后盐分积聚地表,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同时,该区域属于地下水的压采区,不能进行农田灌溉。

面对这一难题,她创新提出“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治理思路——从盐碱地植物根系筛选耐盐碱微生物,制成生物菌剂再返还土壤,用自然的力量进行修复。

这几年,她带领团队针对我省滨海盐碱地“水少、盐多、土贫、肥缺”等关键障碍因子,研发了降盐、保水、增碳、培肥“四位一体”生物有机新型土壤调理剂和生物有机肥。

尽管已取得丰硕成果,刘文菊仍未停步。

眼下,她正着手攻克盐碱地治理中的“硬骨头”——花斑盐碱。

“大面积治理可以用工程手段,可这些斑块像牛皮癣一样顽固,得‘靶向治疗’。”刘文菊计划建立盐斑大数据模型。

“这可能需要两三年时间,但我们有信心突破这个难题。”她说。

除了盐碱地治理,刘文菊带领团队在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

面对华北平原粮食主产区土壤污染问题,她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采集分析大量土壤和农产品样本,最终构建起一套“精准诊断—靶向修复—安全利用”的技术体系。

在麦玉轮作区,她集成创建了“五位一体”技术体系,并创新提出了主粮产区净土洁食综合技术应用模式。在水稻种植区,她创建了多维度阻控砷在稻米累积的技术新模式。

近3年来,这些技术累计辐射推广53.1万亩,减少经济损失2.86亿元。

“科研要顶天,更要立地。”刘文菊的科研从不囿于实验室,每年,她都深入大棚农田、盐碱滩涂。

有一次,在永清县,她发现农户大量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她当场在田间1米深的土层埋下收集淋溶液的透明收集瓶,灌水后将淋溶液取出展示给农户看。

“大姐,您看这瓶子中棕褐色的溶液,就是您家大棚施的肥,大部分都流走了。”直观的方式让对方茅塞顿开。

“农民很实在,看到实效就会信服。”刘文菊说,后来不少农户开始科学减施化肥,既节约了成本,又改善了农产品品质。

她把这种“接地气”的科研理念也带到了课堂上。从教20余年,她始终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主讲《环境生物学》《植物营养与生态环境》等多门核心课程,《植物营养学》还被评为省级精品本科课程。

在为国家培育人才上,她始终怀着一份诚挚之心。

“咱们环科人的使命就是守护碧水、蓝天、净土、洁食。咱们的论文,要写在土地上。”她鼓励学生先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再追求理论创新。

倾囊无所藏,但求桃李茂。刘文菊培养的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环保、农业、国土等行业领域和科研院所、高校的骨干力量。

长城新媒体

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 | 刘文菊:把论文写在燕赵大地的“最美”师者

刘文菊与学生进行科研交流。河北农业大学 供图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马晨辉 马书广

通讯员 王亮

“只有把咱们的农田护好了,庄稼才能长得壮,饭碗才能端得稳。”在河北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刘文菊教授常对学生说这样一句话。三十多年来,她从青涩学子成长为科教尖兵,始终扎根燕赵大地,用学识滋养桃李,用科技守护沃土,以实际行动践行时代担当。

1990年,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刘文菊考入河北农业大学。亲眼见证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目睹土壤污染对农业的制约,她暗下决心:“要用知识改变家乡农业面貌。”为此,她先后赴中国科学院、英国多所高校深造,师从行业泰斗深耕土壤修复领域。学成之际,面对多方邀约,她毅然选择回到母校:“我的根在河北,这里的土地更需要我。”

刘文菊正在研究甜瓜土壤障碍。河北农业大学 供图

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刘文菊是学生眼中的“引路人”。三十年坚守教学一线,她主讲的《环境生物学》等课程总是座无虚席。为了让抽象的理论接地气,她把河北矿区污染治理、华北平原盐渍化改良等真实案例搬进课堂,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实地调研。

“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学生怎么为家乡办实事。”在刘文菊的指导下,学生团队多次在“挑战杯”等赛事中获奖,100多名毕业生扎根基层成为农业环保骨干。

面对华北平原土壤污染难题,刘文菊化身攻坚克难的“实干家”。为摸清污染底数,她带领团队顶着烈日、踩着泥泞,走遍河北典型污染区域,采集分析样本上万份。针对传统修复技术成本高、易反弹的问题,她大胆创新,在麦玉轮作区研发出“五位一体”净土洁食技术,在水稻产区创建多维度阻控砷累积新模式。经过上千次试验,这套技术终于落地见效——近三年累计推广53.1万亩,耕地安全利用率100%,为农户减少损失2.86亿元。

刘文菊正在研究盐碱地微生物改良。河北农业大学 供图

“科研不能锁在实验室里,要变成农民能用的好技术。”这是刘文菊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年她都要跑多个县,举办技术培训班十几场,手把手教农民科学修复土壤。针对滨海盐碱地“种啥都不长”的难题,2024年她带领团队研发出“四位一体”土壤调理剂,在黄骅、沧县的示范田里,施用新技术的小麦亩产提高23.2%,玉米增产21.5%。看到农户丰收的笑脸,她比谁都高兴:“这比发表多少论文都值!”

如今,刘文菊团队的多项专利已成功转化,与省内多家企业合作建成生物炭生产、污染修复等生产线,带动形成微生物肥料产业集群。

从实验室到田野间,从讲台到乡村里,刘文菊用三十载坚守诠释着“四有”好老师的真谛。她把对家乡的感恩化作奋进的动力,在科教兴农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成为燕赵大地“双争”活动中最动人的风景。正如她所说:“只要能为河北农业发展出一份力,能守护好这片热土,再苦再累都值得!”

来源:河北农业大学

编辑:丛昱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