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拨回到今年的2月9日,这是周建航兄弟俩留在遵化市裕大村家中的最后一天。弟弟周子杭所在的高中开学在即,哥哥周建航也准备提前回到校园,为开学做准备。就在两人收拾好行李,打开电视准备放松一下时,周建航猛地瞥见了电视旁连接监控摄像头的小显示屏上的画面——屋外的空气中充满了白烟,周建航踏出家门一看,原来是从隔壁老人家冒出来的。
老人名叫谢红春,今年70多岁,独自生活,直系亲属也只剩一个很少来往的妹妹。今年过年,周建航一家去老人家串门,发现屋子里冷得出奇,老人的大腿出现了严重的冻伤,僵卧在地板上站不起身,连说话都已经很费劲了。经过耐心的交流,一家人才知道,老人整整三天粒米未进。得知老人的惨状,周建航一家人每天给他送去饺子等饭菜,过了一个多星期,老人的身体才逐渐好转。
这样一位体弱的老人,怎么能应对一场大火?
周建航没有任何犹豫,跑到老人的屋外,一推开窗,卧室里的浓烟就扑面而来。屋子的窗帘和角落里堆放的种子都已经燃烧起来,更危险的是,屋子的房顶已经部分掉落,另一部分也摇摇欲坠。老人站不起身,对正在蔓延的火势无能为力。看见窗外的周建航,他马上说了声:“着火了!”
“别着急,没事儿!”
周建航知道,如果救火晚一秒,老人的生命就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他临危不惧,飞快地跑回家,喊弟弟一起灭火。
很快,周建航提着一桶水,弟弟抱着家里的灭火器,一路疾跑返回老人家。
弟弟周子杭在门口台阶处一脚踩空,摔了一跤,但他顾不上疼痛,马上站起来,跟哥哥一起冲进屋子。此时,屋内的烟雾已经很浓,兄弟二人不仅睁不开眼睛,呼吸也很困难,只能佝偻着腰,捂住口鼻,以免自己被烟雾呛到。
救人要紧,他们先把水桶和灭火器放在一旁,凭记忆找到了老人的位置。老人因为行动不便,无法上床,平日里把被褥铺在地上,睡在里面。兄弟二人掀开老人的被子,一人托起头部,一人抓住脚踝,连拖带拽地把老人带离房间,转移到一间相对安全的屋子里。
安顿好老人,兄弟俩顾不上危险,返回着火的屋子。屋内有几根电线,外皮已经被火烧化,露出里边的铜丝。如果用水灭火,很可能会触电,兄弟俩决定使用灭火器,运用在学校学到的使用方法,二人顺利扑灭明火,关闭了电闸。
这时,放栗子的塑料桶又引起了周建航的警惕。塑料桶已经被烧得融化,盛放的栗子里还有暗火,兄弟俩立刻将水泼向塑料桶,暗火也逐渐熄灭了。紧接着,兄弟俩把全部窗户打开通风,让烟尽快散尽。最后,周建航从家中取来被褥和生活必需品,给老人盖好被子,并一直耐心地安抚老人的情绪。谢红春布满老茧的手紧握着二人,嘴里不停念叨,“上哪里找你们这样的好孩子啊。”
很快,村委会书记也来到现场,与兄弟俩一起收拾好凌乱的现场。做完这一切,二人返回自己家。
周建航想,这一次贸然去救人或许会让父母十分担心,但是父母望向他们的眼神充满了骄傲。母亲看着弟弟子杭被烫焦了的衣服,“好样的,但是你们也要注意安全。”父亲则叮嘱,“勇敢、乐于助人是好事,但是也要冷静,想好这个火应该怎么灭”。
兄弟俩这次挺身而出,很大程度上源自家庭的影响。周建航回忆,父母平时总是教育他们,要先成人,后成才,并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周建航的母亲是个温柔善良的人,有一次,她在县医院门口看到一名抱着生病的孩子乞讨的女人,让孩子们给女人送去50元现金。父亲也很有担当,疫情封控时,村里的老人购买生活用品比较困难,父亲托县城的朋友购买了2000元的蔬菜、方便面等生活物资,分给了老人们。
最让周建航感到欣慰的是,救火过后,谢红春妹妹认识到卧床老人独自生活的风险,经过她与村委会的协商,谢红春住进了养老院,生活起居有了照顾与保障。
返校后,周建航没有向他人说起过这段经历,他觉得,这不过是他应该做的。面对村里送来的感谢信、老师在微信群的公开表扬,以及学院、团委、学校公众号也的报道,周建航没有骄傲,反而有点不好意思,采访过程中,他反复提到,“这次为了宣传我,你们这么多人费心了,麻烦你们了。”
不过,周建航也想把导师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燕大学子在做好学问的同时,更要做个好人。”他说,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做好事是生命价值的体现,也会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周建航与很多像他一样的人的故事之所以令人动容,或许是因为,他们虽然没有奇迹般的超能力,却会在关键时刻为他人的安危尽力而为。而这,正是我们平凡人口口相传的英雄。

来源:燕山大学
编辑:鲁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