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思不辍,终有所成
心有所向,行必不怠
不以声张示志,只以沉静致远
行路虽缓,所至必深
这一程,他抵达了复旦大学的彼岸
让我们循着陈洲铠的脚步
读一段由深思铺就的笃定前行
个人简介

姓名:陈洲铠
学院: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考研院校:复旦大学
考研专业:电子信息
GPA:3.52/5.00
初试成绩:415
学生工作:
学院学生会体育部负责人
学院2023级新生辅导员助理
通信工程2104班团支书
获奖情况:
2024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级二等奖
2021-2022年两次校综合三等奖学金
2022年度优秀团员
2024年度优秀团干部
2022-2023年优秀学生干部

陈洲铠所获部分荣誉证书
从不明所向,到选择向上

陈洲铠生活照
对于陈洲铠来说,眼前的这条路并非一开始就清晰明确。大二下学期之前,他更多处于一种随性探索的状态,对竞赛与长期规划缺乏足够的认识。尽管起步较晚,但他并未慌乱,而是转向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回看以往的学习经历,陈洲铠逐渐意识到——本科阶段的通信工程课程偏理论而非实践,实际操作较少,若仓促步入职场,他未必能游刃有余。若想要拥有更强的专业支撑、更广阔的职业选择,仅靠现有的知识积累远远不够,需要从大一、大二开始就确立明确的职业方向,积累丰富的实践经历,掌握多种编程语言,并参与科研项目。但这些应当逐步积累的准备,自己在早期并未重视。而考研,不仅是一个提升自己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机会,更是开启学术深造新征程的重要起点。
在确定目标院校的过程中,他并没有急于决定,而是先明确了几个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维度:希望报考通信类方向,继续深入本专业的学习;数学科目优先考虑数学(二);同时,他也更倾向于在南方城市开启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围绕这些标准,他对比了相关高校的招生要求与专业设置,认真研究了近几年的录取情况和发展趋势。几轮筛选下来,复旦大学成为最符合他预期的选择——兼具挑战性与发展潜力,也高度契合他的规划方向。
行而不辍, 自成光芒

陈洲铠生活照
“行百里者半九十,登高者始于跬步。”
这一路走来,并非一路高歌。很多时候是在沉默中咬牙,在疲惫中归零。那些悄无声息的努力,聚起了向上的力。在那段漫长的备考期里,陈洲铠并不去幻想未来是否会如愿,也不反复描绘“上岸”后的生活模样,因为他深知:越是在模糊的终点前频频回望,越容易被拉扯出当前的专注。
日复一日的重复中,他也曾感到疲惫与烦躁。但当学习陷入停滞时,他不会强迫自己硬撑,而是选择适当抽身——和朋友吃顿饭、聊聊天,或干脆出门走走、看海。这些短暂的松弛,并非脱离节奏,而是为了让节奏走得更稳、更久。
在准备初试的日子里,陈洲铠时常对自己进行反思与审视。考得不错时,他不盯着得分的高低,而是追着那仍可争取的二十分,不断复盘失误。这种“不是为了打击,而是保持清醒”的方式,让他始终提醒自己:哪些领域仍有攀升的空间。
临近十二月,复习进入最后阶段。陈洲铠每天按照计划推进,做题、整理、回顾,节奏平稳,心态也逐渐安定下来。他不再频繁调整方向,也不再反复预设结果,只是静静把眼前的任务一件件完成。越是临近考试,越是专注当前。
这一路走来,他不曾将希望押注在某一个结果上,而是始终保持着对过程的尊重。在不确定与疲惫之间维持住节奏,在一次次选择中不断靠近那个心中的方向。
不争一时锋芒,贵在步步笃定

陈洲铠生活照
对多数人而言,分数意味着阶段性终点。但对陈洲铠来说,那更像是另一场准备的起点。复试不再只是答题速度的较量,更是语言表达、思维逻辑与综合素质的呈现。考试形式也随之变化——从纸笔转为面对面对话,从标准答案转向临场思维与表达。
复试主要考查三方面内容:
其一,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现场表达。与书面考试不同,复试更看重知识的结构与逻辑性。面对老师的问题,既要能准确解释定义与原理,又要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二,是对个人经历的梳理与呈现。从竞赛、科研到毕业设计,无论成果是否“亮眼”,都需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不仅要讲清楚“做了什么”,更要有能力回答“为什么做”“做出了什么”,并接受老师在细节处的追问与延展。
其三,是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虽然难度相对可控,但表达的流畅度与语言组织能力仍是评估的重要维度。能否用英语准确介绍自己的背景、研究兴趣与未来方向,是老师判断学术潜力和自信心的参照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那些缺乏科研经历的同学而言,复试并非“一锤定音”的资历比拼,而是一场关于学习能力与科研潜质的判断。态度是否认真,表达是否清楚,逻辑是否顺畅,往往比经历更能打动老师。
经验分享
数学(二)|构建体系,稳步推进
基础阶段(大三暑假起)
以构建知识框架为主,先后完成了武忠祥的基础课程及《张宇18讲》的第一轮学习,注重理解概念和规范解题。
强化阶段(寒假起,持续至9月)
强化期持续约7个月,是整个复习中跨度最长、推进最扎实的阶段。他完成了两轮《武忠祥严选》和《考研数学精讲精练880题》,配合《张宇18讲》,在大量做题中打磨出稳定的思维路径与解题速度。
冲刺阶段(考前3-4个月)
此阶段重心转为真题与模拟训练,考前他完成2010-2024年真题与模拟卷,每2-3天完成一套,强化速度与准确率。其余时间用于归纳错题与回顾薄弱点。
英语(二)|阅读为基,写作提效
基础阶段(5月-9月)
每日完成1-2篇真题阅读,重点研读2010-2019年题目;标注生词、拆解长难句,夯实语感基础;同步训练小三门专项,逐步建立解题意识。
强化阶段(10月-11月)
开始作文部分的训练,重点在于模板句式的仿写的实战练习。每周安排一定量的真题进行限时训练,逐步拉起应试节奏。同时,阅读部分保持每日练习的节奏,持续提升理解力与解题准确率。
冲刺阶段(12月)
选用近5年真题进行限时训练;针对错题查漏补缺,集中突破翻译与写作弱项;作文部分反复修改打磨,提升表达流畅度与逻辑性。
政治|框架入手,刷题巩固
基础阶段(7月-9月)
结合徐涛的课程学习,建立完整知识框架;配套完成肖秀荣《1000题》,一刷标注高频错题;借助肖秀荣《背诵手册》夯实理解基础。
强化阶段(10月-11月)
结合肖秀荣《背诵手册》进行《1000题》二刷,集中突破高频选择题;同时引入“肖八”,主练选择题和积累背诵重点。
冲刺阶段(12月)
全面背诵“肖四”,构建完整答题模板,借助其他线上学习资源裨补缺漏。
学长寄语
“如果能早一点想清楚,也许就能更早一点出发。”
宜早作筹谋,宜多留余地。既要把手中之事尽力完成,也不妨对路径持一分审慎。考研固然重要,却不应成为唯一的注解。选择看似殊途,深思后多有会通。沉得住气,看得清路,未必步步高声,但每一步,皆有回响。
来源: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编辑:鲁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