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人物风采>>正文
 
【冀青榜样】燕山大学栗颖:青海支教践初心 ,青春担当显本色!
2025-05-07 14:10  

为全方位展现燕大学子的奋斗风貌,深入挖掘各领域燕大学子的成长故事,弘扬燕大人“奋斗基因、工匠精神、卓越品质、家国情怀”的文化品格,燕大榜样栏目精心打造“学海领航、知行躬行、艺体风华、赤子担当、砺行致远、笃行不倦、拓路先锋、科研菁英”八大主题系列,以多维度、立体化视角讲好燕大学子故事,让每一个在专业领域执着探索、在人生道路上勇毅前行的身影,汇聚成新时代燕大人的精神图谱。

今天让我们走进“知行躬行”系列,一起聆听栗颖同学青海支教的故事,感受她用青春和担当在西部支教中绽放的光芒,以及那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青海支教践初心

青春担当显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写道:“要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正是在这样的号召下,栗颖于2023年本科毕业时,成为燕山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奔赴西部,开启了她与青海的故事。

初遇:德令哈,梦开始的地方

2023年8月,当夏日的阳光还炽热地照耀在河北的大地上时,栗颖同学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踏上了前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支教旅程。当她坐上驶往青海的火车--广袤无垠的戈壁、远处连绵的山脉,还有那湛蓝如洗的天空,这一切都与她所熟悉的华北平原截然不同,让她既兴奋又略带紧张。

德令哈,这座位于柴达木盆地边缘的小城,用它独有的宁静与质朴迎接了她。初到柴达木路小学,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们热情地接待了她,还献上了哈达,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从最初的陌生与不安,到逐渐融入这片土地,德令哈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风,都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深耕:支教一年,自教一生

时间的刻度清晰地记录下她在柴达木路小学的支教时光,在校她主要的任务是四年级1、2和3班共3个班级的英语教学,这里的孩子们对英语充满了好奇,但基础相对薄弱。记得第一次上课,当她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时,孩子们的眼神里闪烁着惊喜与渴望。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栗颖设计了各种互动游戏,如“单词接龙”“角色扮演”等,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一朵花。在四年级1班,栗颖注意到班上有一个女孩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一言不发。每当课余时间,她都会特意走近那个女孩。慢慢地,栗颖发现这个女孩喜欢画画,她的画色彩丰富,充满了童真与想象力。栗颖每次布置的英语单词绘画作业,这个小女孩都会特别出色地完成,栗颖会拿着女孩的作业向其他同学展示。渐渐地,这个女孩变得爱笑了,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过程,栗颖说,虽然自己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校期间,栗颖还组建了柴达木路小学第一届“红领巾英语成长营地”,教孩子们唱英文歌曲;指导孩子们参与“青燕筑梦课堂”,操作小机器人;还带队参加青海省机器人大赛,孩子们独立、勇敢、团结的表现也给了她莫大的力量。

蜕变:比肩成长,友谊长存

一年时间,倏然而逝。在那里,栗颖结识了诸多来自不同民族、对她关怀备至的老师。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当口号变为了现实,栗颖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燕山怀拥百年燕大,祁连山下柴小耕耘,虽千山万水相隔,而共燃知识华灯。如今栗颖同学重返熟悉的燕园,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于她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绝非束之高阁的学问,而是指引前行的灯塔。支教的经历让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坚定了她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时间的印记镌刻着她在西部土地上扎扎实实的一年,她的青春之花永远地绽放在了柴达木路小学,是他们构成了她的满天繁星,这份经历带给她的精神力量也将伴随她投身更远的彼端。

来源:燕山大学

编辑:鲁良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