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科创,屡破难题壁垒
心向所爱,何惧时光沧桑
在逐梦之路上
他以勤为径,始终勇攀高峰
成功保研天津大学
他就是本期主人公张钧亮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个人简介

姓名:张钧亮
学院:悉尼智能科技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保研院校:天津大学
保研专业:电子信息
绩点:3.71/5.00
绩点排名:23/117
奖学金:
连续三学年获校综合三等奖学金
连续三学年获校创新创业奖学金
所获荣誉:
2021-2022学年优秀学生干部标兵
2022-2023学年优秀学生干部
2023-2024学年校级三好学生
科创竞赛获奖及论文情况:
2023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国家级一等奖
2022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国家级三等奖
2023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国家级二等奖
2024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国家级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
学生工作:
“Robo-控”机器人创新创业团队副队长
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悉尼智能科技学院学习部部长
通信工程2101班班长
个人爱好:跑步、篮球、吉他
座右铭: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张钧亮所获部分荣誉证书
热爱为引,为梦笃行
张钧亮在大一刚入学参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时,被实验室中的机器人所吸引。源于内心深处对机器人的强烈热爱,他主动报名参加培训,凭借出色的表现,最终成功加入了学校的“ROBOCON”机器人实验室。从那时起,张钧亮最大的梦想就是和队友们一起制作机器人,然后带着它去赛场与其他学校的选手一较高下。怀揣着梦想,他夜以继日地学习机器人相关技术,和队友们反复对机器人进行调试。直到大二结束的那个暑假,张钧亮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二等奖,这让他有了能够靠科创实现保研的信心。
张钧亮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保研上岸,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在科创竞赛方面找到了兴趣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他说:“我很喜欢研究机器人相关的问题,在别人眼中看似复杂枯燥的东西,在我看来充满乐趣。”正是因为张钧亮找到了对机器人的兴趣,才能三年如一日地参加科创竞赛,在逐梦的漫漫长路上,这份纯粹的热爱让张钧亮甘愿为其倾尽所有。即便身心俱疲,他依然沉醉其中。因此张钧亮也鼓励学弟学妹们,要在大学生活中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张钧亮在实验室宣讲
进入赛场,受益匪浅
大学期间,有一段经历让张钧亮印象深刻。那是大二下学期暑假,张钧亮和团队一起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在赛前检录时,由于备赛时的疏忽和经验不足,他们团队的机器人在重量上不符合参赛标准,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修改、让机器人的重量符合标准成为了一大难题。得益于长时间的备赛经历,团队成员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默契和团队精神。面对问题,他们没有互相指责,而是迅速行动起来,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负责机械结构的学长第一时间改造了机械结构,张钧亮对控制代码进行了优化和调整,最终他们在赛前完成了对机器人的修改,让机器人成功登上了赛场,获得了我校参加此项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跻身全国32强。
在这次比赛中,张钧亮成长了许多:发现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及时寻找弥补措施,而不是抱怨。同时,通过与其他队伍交手、交流,他大开眼界,看到了更高水平的队伍的实力,他也明白了要去更高的平台去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学识。在赛场上,张钧亮及其团队与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队伍进行了角逐,在赛场下,也和各个队伍的队员进行了有关技术和管理的交流,这令他受益匪浅。

忧中奋进,功成梦圆
在大二下学期,张钧亮对保研的升学途径有所了解,于是他开始向学长学姐请教相关经验,了解相关政策。在他们的引领下,张钧亮最终确定了目标——科创保研。“感谢实验室给我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成长环境,这里有很多榜样值得学习。”张钧亮说道。
张钧亮的保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夏令营投递初期,和同专业的同学相比,自己迟迟没有拿到offer,而其他同学已经入了好几个营。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让张钧亮倍感焦虑,于是他重新评估了自己的实力,重新确定了目标院校,最终也成功拿到了offer。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张钧亮也明白了,在保研过程中,要学会屏蔽外界的干扰,准确自我定位,专注于自己能把握的事情。
尽管张钧亮成功保研,但他依然鼓励学弟学妹们不要拘泥于这一种道路:“无论什么时候,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好的,选择目标时不要随波逐流,要多一些自己的思考,考研、考公、就业、留学等各种途径在未来都可能有很好的发展。”有的同学在大一就确立了保研目标,学期结束后发现自己的成绩并不理想,感觉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张钧亮认为,乾坤未定,一切皆有可能,未来还会有许多提升的机会,“人生不应该缺乏从头再来的勇气。”

张钧亮生活照
学长寄语
在追求理想的征程中,目标宛如闪耀的星辰,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结果固然至关重要。但请不要忘记,过程是滋养我们成长的土壤,每一次努力、每一次挫折、每一次突破,共同凝结成个人的宝贵经历。用心感受过程,我们才能收获更丰富的人生。
来源: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编辑:鲁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