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网以《乡村振兴先锋颂|张洪义:驻村六年多了一个家》为题,报道了河北大学驻赤城县龙关镇大龙王堂村第一书记张洪义坚守岗位六年,以务实的工作态度深入当地实际,依托河北大学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大龙王堂村乡村振兴的故事。
2019年张洪义(左)代表张家口市参加省委座谈会
张洪义,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2018年,他投入到扶贫一线,担任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龙关镇大龙王堂村第一书记。这一干,已是6年。
早上7点多,张洪义一天的驻村工作已经开始。这几天正值汛期,天气预报说有大到暴雨,他不放心村里的防汛情况,先去河道转转,做到心中有数。巡河回来,他简单吃了早点,又忙着去村民庞玉成家。前几天,他家因线路老化失火,张洪义第一时间帮忙灭火并进行了慰问,这几天开始帮助其办理保险赔偿、申请民政补助,需要去填写一些材料。一路上,见到街上的老乡聊上几句,不是嘱咐大家注意防汛安全,就是关心一下老人们有什么需要帮助。
这样的场景,是张洪义的工作日常,也是驻村六年来真实的生活。用村民们的话说,他就是个闲不住的人……
张洪义(左一)慰问指导失火村民家庭重建
当起了村庄“美容师”
2018年3月8日,受河北大学委派,沿着一条崎岖破烂的山路,张洪义第一次来到龙关镇大龙王堂村。三月的大龙王堂,依然冰天雪地、北风凛冽,虽然来之前他预想了很多可能,也充分估计了困难,但眼前的现实条件还是让他心头一紧。
这是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庄,村子距离镇政府12公里,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收入低、居住环境差。走进低矮破旧的村委会,6间房里就有2盏灯泡,摁了一下开关灯还不亮,一问村干部,说欠费了。
现实挥舞的大棒并没有吓退张洪义。驻村第二天,他就带着两名队员开始逐户走访。村里大部分房子都是低矮的土坯房,门框特别低,他个子比较高,去贫困户张启家一不留神还碰了个大包,从此让他牢牢记住一件事:入户必须低着头走。
他在心里发誓:“扑下身子好好干,得让这里变个样!”
驻村第一年,张洪义多方筹集资金8万余元用于村委会基础设施建设,修缮会议室和党员活动室,配备现代化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和办公桌椅,新建办公和生活用房25平米,新建了农家书屋,扩建了广场,在院子里种上了向日葵、各种花草、蔬菜,整个村委会大变样。
此外,他还积极联系争取多方投资37万元,硬化了村里的主街和小巷4500平米,实现道路硬化“入村、入街、入户”。投资16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42盏。投资5万元在主街砌绿化带花墙700米,沿街道两侧栽植油松500棵,绘制文化墙500平米。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年时,张洪义在村里挂满了红灯笼,还装上了霓虹灯,老百姓走上街头扭起了大秧歌,70多岁的张来先大娘说,在村里住了一辈子,头一年这么热闹。
大龙王堂红火的过年氛围
铺出了山村“致富路”
村容村貌改善烧旺了“第一把火”,接下来就要想方设法让村民们的衣兜鼓起来。
大龙王堂村位于娘子山下,锁阳关畔,山上风景秀丽。为了给村子找到一条致富道路,张洪义瞄准了乡村旅游产业。多次上山考察,带领村干部去野三坡实地调研,提出了重点打造娘子山红河源休闲旅游度假区的策划。
他鼓励村民投资农家院。农民最讲实惠,“不见兔子不撒鹰”。一开始,大家都开玩笑叫张洪义“忽悠书记”,有人说,对于村里能够发展旅游谁也不相信,也没有信心。
但,张洪义毫不动摇。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马不停蹄依托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在村里设立了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写生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以扩大村庄知名度。经过策划活动,与旅行社合作,村里旅游产业初步启动,第一年仅销售农副产品就增收了4万多块钱,极大地增强了村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在工作队资助下,村里的农家院从1家变成3家,现在又有村民来找他帮建农家院。
张洪义与村民交流产业项目
大龙王堂村山里虹农家院
看着乡村旅游产业渐渐发展起来,张洪义又开始筹建山货市场,商品展厅及电商平台,积极联系北京、石家庄等地的社区团购平台,推销村农副产品及山货,旅游季每月交易额稳定在4万元左右,使村民人均纯收入提高1000多元。
张洪义还根据村情实际,先后在村里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和畜牧养殖产业。现在,畜牧业规划区新成立养牛场3处,存栏152头,养羊场4处,存栏537头,势头良好。
这两年,他又迷上了沙棘产业,鼓励在外经商的年轻人回乡投资建冷库进行沙棘初加工和仓储,带动本村村民增收60余万元,整个沟里四个村增收达百万以上。
游客在中药材种植基地游览
架起了村民“连心桥”
只要是村民的事,不管是他们提出来,还是走访入户时发现,张洪义都当是自己的事。村民王祥80多岁了,身体硬朗,只是听力障碍。用了多年的助听器有些老化,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他了解这一情况后,为老人集资1000多元钱,让他买一个新的助听器,这让省吃俭用的老两口感激不已。
帮助村民网上购物、缴纳电费话费、捎带购物、取快递,开通往返便车、节日慰问等已经成了工作队的制度化、常态化。现在,张洪义和乡亲们亲如一家,谁家里做点好吃的都端一碗给他送到村委会。春天时的野菜,秋天时的玉米……每到驻村干部轮换调整时,他总是被村民们的热情所感染,他一次又一次选择了留下。在他眼中,这一点一滴的温暖,常常让他泪湿双眼,也是他坚持干下来的动力。
这些年,他获得的各类荣誉证书有很多,然而最让他珍惜和骄傲的,是村里授予他的“大龙王堂村荣誉村民”。
驻村至今6年多,张洪义也有不为人知的心酸:父母年近80岁,自己却疏于照顾;孩子在外求学,疫情3年只回来一次,他匆匆陪儿子待了两天又返回村里。用他的话说,只要组织和老百姓需要,他会一直坚守下去。因为,这也是他的一个“家”,家人们同样离不开他,虽是偶然的不解之缘,也是长久的深情惦念,更是为了幸福生活一起奋斗的坚定承诺……
张洪义(左)与村民交流
春雨秋露、寒来暑往,张洪义奔波在一线,村里村外,处处留下了他脚踏实地的足迹。张洪义正与家人们在一起,为了幸福生活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