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人物风采>>正文
 
保定学院全国模范教师——王国英
2021-09-11 13:09   保定学院

王国英,女,以突出的业绩获评全国模范教师、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等国家、省市级诸多荣誉。30余年来,她始终怀揣一颗爱心,秉持“把职责范围内的事做好,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的原则。从她身上体现的师德,被大家一致认为——是一个动词。

1988年大学毕业后,王国英被分配到保定市教育学院(1998年与保定师专合并)工作。入职最初,她就认准了一点:既然从事教育工作,就要全心、认真对待。当时,她负责教师培训,面对的大多是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为了能上好课,王国英每次都会提前做足功课:除了查阅大量资料,还要深入中小学调研,访谈教师、现场听课、观看教学录像……上一次课,往往要准备一两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这种看似简单、枯燥的操作,让她对保定市基础教育的情况从陌生到熟悉,慢慢地积累了十余万字的访谈材料,这成为她日后做好工作的扎实基础。

凭着这股子韧劲儿,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王国英一站上讲台后便获得了学员们的好评,之后,她更是常常被邀请前往一线培训。

虽然在起点就获得了认可,但王国英很清楚,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成绩,而是责任心驱使她全身心投入工作得来的结果。从那时起,王国英便怀着这样一种信念:既然做了老师,就要对得起这个职业,责任感是对师德最基本的诠释,是在起点时心怀的承诺与信念。

为师者必以德为先。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

从教育系到后来的教师教育学院,王国英的严是师生皆知并纷纷引为榜样的。她一直恪守:严字当头,爱在其中。学生们常在课后感想、毕业论文后记中写道:“老师对待工作的严格、严谨深深影响着我。”

她的严,是希望学生们养成规则意识,培养良好习惯、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一次,她发现两个学生作业雷同,虽然正值寒假期间,她还是通过电话联系到了他们。在经过谈心交流后,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发给她的短信中说:“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您认真做事的态度让我更加惭愧,也让我懂得以后该怎么对待学习和工作。”

王国英要求学生按时到课,上课不能接打手机、无特殊情况不能缺课等,但要求学生做到的,她自己会首先做到。从教30多年来,她从未因个人原因给学生调课、压缩课时。她说,如果教师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学生!按时上课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为了不耽误课,王国英出差往返时都会坐夜车。有一次,她去海口开会,返程时遇到了雾霾天气,当地飞往京津冀的航班全部取消。为了能尽快赶回来,她立刻决定改乘火车。经过了一天两夜的长途跋涉,终于在第三天清晨回到保定,准时出现在教室里。“课比天大”,这是教学理念,更是师德操守。

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这是王国英对自己同时也是对学生们的要求。她认为,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重要阶段,也是决定学生今后发展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严谨认真,就会影响、激励学生严谨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他们的学生。如果教师自己不认真备课,那有什么理由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在当代,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畅通多样,教师必须首先做足功课,才有可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榜样。

爱学生不是毫无原则的,严格也并不是苛责。在做毕业论文期间,个别学生会面临实习、考研、做论文难以兼顾的情况,王国英就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指导时间,常常从一下班就干到深夜,但要求丝毫不会降低。所以,她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通常会修改7稿、8稿,学生论文在这种修改过程中产生了质的飞跃,几乎每年都有优秀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

为师如雨,润物无声,王国英把对初心的坚守体现在教学工作的细微之处、点滴之间。比如按时上下课、每次都按时上下课,她将此看作是对学生的尊重、对教书育人事业的尊重。比如几十年如一日地认真备课、每次都认真备课,无论教学对象是在校生还是参加培训的学员,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校内课还是校外课,她都一样对待,要做足功课。有人问:“你都教了这么多年学了,还用备课?”她却很执拗地回答:“当然要备,备课是教师一辈子才能成就的事。

“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要有匠人精神,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并努力做到极致。”王国英经常用自己丰富的阅历鼓励青年学生。她指导学生论文也是同样细致。除了在结构、观点、数据、方法等方面一丝不苟地审核,连标点符号、空格位置、英文大小写、错别字等都要一一指出。她想通过做论文让学生懂得细节决定成败,学会做事的态度。

2016年暑假期间,有名毕业生打电话求助王国英:他通过了教师编制考试,但档案因为封条问题,必须重新审核盖章。王国英迅速联系相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为毕业生解决了问题。类似的事在她30多年的从教经历中数不胜数。比如,教师资格证考试成绩单丢失、考研需要联系导师、假期需要开具各种证明、家人遇到心理问题等。总之,学生的急事、难事、愁事就是她的心头事。她说,很多事看上去是小事,但对学生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教成学生,王国英非常看重共情的力量。很多学生“机”不离身,上课时的“低头族”“手指控”也很常见,她认为,既然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用品,那就尽可能发挥它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王国英讲授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工具课,一般这样的课按部就班讲讲研究方法就可以了,但她通过了解近些年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发现,教育研究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很多获取资料、分析资料的软件都可以用于教育研究。此外,质的研究方法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如果一个研究方法课的教师不掌握学科发展动态,那又如何引领学生走向专业的前沿。

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专业、行业发展,了解学生未来的从业领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王国英在她的“研究方法”课上,注重让学生去操作、体验教育研究的每个环节、每种方法。她为此设计了十多种作业,有的需要在校园中观察,有的要去中小学调研,有的需要联系骨干教师、校长做访谈,有的需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组队合作完成,当然也会有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研究项目里。她通过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实际、学科特点和用人单位需求的教学模式、考核模式,实现了让学生通过课程成长、通过活动成才。教师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王国英一直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倦前行,硕果累累。她的《教育研究方法》等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系列丛书荣获全国高等师范专科优秀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荣获中央教科所颁发的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专家型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的特点研究》荣获全国高等师范专科优秀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播火——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素质研究》荣获河北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人为本,构建师德培养的新模式》荣获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教学会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017年,受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邀请,王国英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做了题为《责任高于热爱,师德见于平凡》《全国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保定学院“三全”师德建设模式的探索与体会》的两门课程讲座。目前,两门课程均已入选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高等教育培训资源,播放量累计近30万次,其中《保定学院“三全”师德建设模式的探索与体会》被评为全国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近年来,她还主动承担服务地方教育发展职责,多次送教下乡、到中小学指导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编写了定兴县地方文化教材2套,徐水区地方文化教材全套6册,为地方文化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