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人物风采>>正文
 
追求是和远方的一生:雷石榆
2021-04-03 23:29   河北大学

    雷石榆原名杜稳,笔名有沙雨,杜拉等,生于1911,卒于1996。在现代的中日文学交流史,中日左翼文学与我国台湾文学史,岭南文学史上,雷石榆占据着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沙漠之歌》、《日本文学简史》等。

真情可以成就最美的艺术,带着孩童的天真,诗人的浪漫,执着的坚守,雷石榆先生以一颗诗人的赤子之心谱写了一篇篇华美的乐章,架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刘玉凯的《太阳记得您,桃花记得您——追忆雷石榆先生》中曾写道“每年春天,先生门前的小花园开满了,古槐也生出了新芽,一片生机,他总是穿着蓝色的秋衣,在花园里散步,打太极拳,还做一种他称之为‘太阳功’的气功,两脚跟并拢,提起脚跟,昂起头,瞻望初升的太阳。我至今疑心那是诗人的浪漫,并不是什么可以学习的气功。一次他问我:‘你能这么做吗?能这样看着早晨的太阳吗?’我说:‘不成!太刺眼了!’他爽朗地笑着,天真的样子像个孩子”。在众多的评价中这样的观点并不只是他一个,雷先生在很多人的心中便是性格活泼、天真、纯实的一个人。在他的课堂上,他总是能将这份真性情毫无掩饰的展现出来,每每遇到动情之处,他便会兴奋起来,拍案叫绝。在李离的《忆雷石榆先生》一文中提到先生在讲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中,讲到生动之处,他会自己先乐起来,拍案叫绝到“妙极了,人物都写活了,全都飞起来了!”紧接着他的双手向上一扬,做出一个飞的姿势,“哈哈哈”笑起来。

除了他的真诚之外,他更是一个淡然乐观的人,能够对人世间的各种纷争泰然处之,但他不是好好先生,他有自己坚守的原则,爱憎分明。对于那些欺世盗名者、伪善巧取者、趋炎附势者以及种种劣性昭著者,都是不屑一顾的。

1933年,年仅22岁的雷石榆东渡扶桑求学,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主编盟刊《东流》、《诗歌》,并以日文从事诗歌创作,凭借日文诗集《沙漠之歌》扬名于日本文学界,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罕见的收有中国人创作的独特现象,同时他与日本左翼诗人小熊秀雄共同创作往复“明信片诗”,分别在东京和上海报刊上发表,这种由两国诗人以独特的方式所进行的文学合作,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值得纪念的里程碑”。期间也翻译一些中日文学作品,向两国的人民介绍对方的现代文学,对中日现代文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人民的诗人、是战斗的诗人,回到祖国后,怀着对祖国的赤胆之心继续坚持为民族解放运动全力奋斗,在十四年的抗战期间,是他文艺创作的高峰期,他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投入到战争中,他的诗文折射出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中所有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1952年,经李何林介绍,雷石榆先生到天津应津沽大学之聘,任教授。历经我校改名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一直在校,先后担任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和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讲授过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他关心和爱护学生和青年作者,阅读过不少人的习作,或精心指导,或写序揄扬,沾溉后学者良多,经其提携而成名成家者,颇不乏人。因而受到学生和青年的尊敬和爱戴。

始终坚守着那份对祖国的浩然之气的他,将自己的大半生献给了祖国的教育和文学事业。先生的一生崎岖,跌宕起伏,他不仅是一位辛勤耕耘的学者,更是一位执着于理想的作家。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