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在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思政在线>>正文
 
【思政在线】传统体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2025-09-23 12:25  

乡村振兴,其内核是经济的振兴,其灵魂则是文化的振兴。作为根植于乡土社会、流淌在集体记忆中的“活态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正成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支点。本文的核心旨趣,在于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如何在宏大的乡村振兴叙事之下,通过一种深刻的“文化空间”生产,对乡村的社会机理、文化认同乃至经济样态进行重塑。经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教师数字素养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融合研究(编号:HNJG- 20231154)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远非对传统项目的简单复刻,而是一场集体的、在地的、充满生命力的社会实践。它以身体为媒介,以仪式为框架,以社群互动为纽带,巧妙地将现代元素嫁接于乡土传统之上,从而生产出一种既属于地方又属于时代的崭新文化空间。这一空间,是物理的竞技场,更是凝聚情感、安放记忆、激发乡村内生发展伟力的精神场域。以贵州“村BA”为代表的现象级实践,正是这一空间生产过程最鲜活的注脚,它向我们有力地揭示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唤醒乡村文化主体性、驱动文旅融合及促进乡村善治中的独特潜能与价值。

在现代化的滚滚洪流中,乡村曾一度被定义为“沉默”的背景,其独特的文化肌理与社会生态,面临着被单一化、标准化逻辑改写的风险。然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走入乡土、再次发现其内在价值的历史契机。在这一宏阔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回归,已然超越了强身健体的浅层功能,升华为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化实践。这场实践的核心,正是对“文化空间”的重新生产与定义。

法国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在其经典著作《空间的生产》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空间并非一个中性的、空洞的容器,它始终被复杂的社会关系所塑造,被无形的权力所规训。他提出的“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性空间”三元辩证法,为我们透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空间”生产提供了绝佳的理论棱镜。首先,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空间实践”。它通过最直接的身体展演、对抗与协作,在田埂边、晒谷场、村寨广场这些具体的物理环境中,刻写下鲜活的社群烙印。无论是彝家的“射弩”,还是藏族的“赛马”,这些体育形态都与特定的山川风物、农耕节奏和族群结构血脉相连,是村民日常生活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生动篇章。

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与发展,亦是一种“空间表征”的建构。这是一种被赋予了特定文化意涵与发展蓝图的“构想空间”。在乡村振兴的政策春风下,地方政府、知识精英与村民自身,开始有意识地对这些散落的文化遗珠进行系统性的挖掘、整理与规划。原本日常化、甚至略显粗粝的体育活动,被纳入“民族体育盛会”“乡村文旅名片”等现代框架,进而升华为代表地方精神、吸引外部凝视的文化符号。这一过程,既饱含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守护,也体现了面向未来的审美改造与话语重塑。

然而,其最关键的价值,在于民族传统体育创造了充满生命张力的“表征性空间”——一个可被村民直接感知、体验和创造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历史记忆、族群传说、乡规民约与竞技激情水乳交融。赛场上的每一次欢呼,都不仅是对精湛技艺的赞叹,更是对集体荣誉和社群归属的反复确认与情感升华。在许多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竞技至今仍与祭祀、节庆等神圣仪式紧密伴生,它扮演着维系社会团结、整合社群关系、传承核心价值的社会“稳定器”角色。身处其中的村民,既是参与者,更是空间意义的赋予者。他们的身体记忆、情感共鸣,共同构筑了一个有温度、有认同、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空间”生产,本质上是一场对抗文化失语、重塑乡村主体性的深刻变革,它让乡村从一个被动言说的“他者”场域,转变为一个能够主动发声、自我呈现的文化母体。

如果说理论的剖析给予我们理解的深度,那么贵州台江“村BA”的现象级走红,则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空间生产提供了一个震撼人心的现实样本。“村BA”,这个充满泥土芬芳的昵称,其背后是源于当地苗族“六月六”吃新节的古老传统,是一场由村民自发组织、全民参与的民间篮球狂欢。它的巨大成功,恰恰在于其遵循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充满内生动力的文化空间生产逻辑。

“村BA”的空间生产,首先体现在对物理场所的创造性“挪用”。比赛的舞台,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水泥球场,观众席则由周边的山坡、民房屋顶乃至梯子即兴构成。这种看似简陋甚至原始的环境,却奇妙地消解了现代商业体育场馆的疏离感,营造出一种极致亲密、万众共享的社群磁场。此刻,球场不再是单纯的竞技之地,它升华为村民们交流情感、展演生活、缔结关系的“乡村公共客厅”。这种自发的空间改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村民作为空间主人的能动性与智慧,使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属于“人民”的空间。

其次,“村BA”生产了一个洋溢着浓郁地方风情的“仪式性空间”。从赛事的组织到规则的商议,无不渗透着乡土社会“熟人治理”的自治精神。中场休息的舞台,主角不是商业化的表演团队,而是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小伙,他们带来的芦笙与歌舞,是流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赛后的奖品,也充满了土地的馈赠——黄牛、香猪、本地西瓜,这些朴实的奖励深刻地标记了赛事的“在地性”与文化根基。这早已不是一场纯粹的篮球赛,而是一席融合了体育竞技、民族文化展演与社群集体狂欢的文化盛宴。强烈的仪式感,唤醒了深藏于村民内心的文化自豪与身份认同,将一个个独立的原子化个体,重新凝聚成一个有机的文化共同体。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村BA”所引爆的巨大网络流量,正在深刻地重塑着地方的经济与社会版图。一场场充满激情与汗水的比赛,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目光,让台盘村这个曾经寂寂无名的小山村,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巨大的关注度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旅游、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产业被全面激活,为乡村经济的造血功能注入了强劲动力。这种“体育+文旅”的内生发展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的门路,有效抵御了乡村“空心化”的侵蚀。同时,赛事的成功举办,极大地锤炼了村民的公共事务组织能力,无形中培养了一批懂经营、善治理的乡土人才,为乡村善治筑牢了根基。“村BA”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当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空间被真正激活时,其所能迸发出的社会与经济能量,足以令人惊叹。

民族传统体育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其文化空间的生产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必然面对诸多现实挑战。如何巧妙地平衡传统守护与现代发展的张力,如何避免在商业化浪潮的裹挟下丢失其本真的文化灵魂,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

必须坚守“活态传承”这一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它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血肉联系。文化空间的生产,其核心始终是“人”,在于点燃村民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热情。任何脱离村民自发意愿、过度依赖外力“输血”的“盆景式”工程,都注定行之不远。在此过程中,政府与社会机构的角色,应当是智慧的引导者与坚实的支持者,而非事无巨细的主导者。应当鼓励各地深入勘探本土的体育文化富矿,建立传承人谱系,将民族体育的种子播撒进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之中,让其在烟火气与书卷气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必须高度警惕将民族体育过度“奇观化”“表演化”的陷阱,防止其最终沦为满足外部凝视的、被掏空了灵魂的文化符号。

要坚定地走“创新融合”之路。在敬畏与守护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应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新技术、新媒体,探索契合时代脉搏的传播范式。“村BA”的火爆,新媒体的赋能功不可没。这深刻启示我们,要善于运用年轻世代喜闻乐见的现代语汇和视觉手段,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深厚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要不断深化“体育+”的产业融合维度,驱动民族体育与乡村旅游、康养产业、文创设计等领域进行跨界碰撞,从而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文化附加值。例如,可以围绕特色体育项目,开发沉浸式体验的旅游线路,设计承载着地方记忆的文创产品,举办身心合一的体育康养课程,最终形成多点开花、多元共荣的产业生态。

需要精心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图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生产,是一项涉及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乃至每位村民的复杂系统工程,绝非任何单一方可以独立完成。因此,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至关重要,它要能确保各方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各方利益得到合理关照。尤其要从制度上保障村民在这一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最终的受益权,探索建立起能够将赛事红利、旅游收入有效反哺乡村公共服务和村民福祉的利益联结机制。因为归根结底,只有当村民真正成为文化空间生产的建设者和最大受益者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才能获得那份最深厚、最坚实、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绝非尘封的历史遗存,而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宝贵矿藏。其“文化空间”的生产,是激活乡土文化自信、重构乡村社会生态的枢纽工程。我们应以更坚定的文化自觉,去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通过活态传承与创新融合的双轮驱动,让古老的民族体育智慧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重焕异彩,为书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华章,贡献出那份不可替代的独特力量。

编辑:息园芳

来源:光明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