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在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思政在线>>正文
 
【思政在线】聚焦“两高四着力” 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
2025-08-18 22:14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不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擘画蓝图,也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筑牢“两高四着力”思政工作根基。筑牢思想理论“主阵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两高四着力”重要论述作为师生政治理论学习的核心模块。通过“第一议题”学习、专题研讨班、理论宣讲团等形式,推动师生在深研细思中领悟“两高四着力”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构建“理论学习—实践转化—成效评估”闭环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思政工作的创新思路、推动改革的务实举措。同时开展“红色研学之旅”“理论实践直通车”等特色学习活动,让“两高四着力”价值内涵从文本走向现实场景,内化为师生的政治信念与行动自觉。

优化协同育人“治理链”。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将“两高四着力”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与思政工作顶层设计。构建“党委统筹引领、部门协同联动、院系主体落实、师生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两高四着力”思政工作专班,定期召开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师生代表参与的研讨会,建立需求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三张清单”,推动思政工作与区域发展需求精准对接。

建强基层组织“先锋堡垒”。实施“支部建在教研团队”“党小组建在教学一线”工程,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双带头人”,将政治标准贯穿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全周期。开展“一支部一特色”创建活动,如在工科院系打造“党建+产业服务”特色品牌,在文科院系培育“党建+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践行“两高四着力”的先锋阵地。建立党建与思政工作融合考评机制,将“两高四着力”落实成效作为党组织评优评先的核心指标。

锻造服务区域发展的思政工作支撑。打造产教融合思政课堂。对接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构建“产业认知—专业思政—职业伦理”三阶课程体系。邀请行业龙头企业技术专家、领域领军人才参与思政课程开发,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在专业知识讲授中融入“科技报国”使命教育。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培育计划,如在智能制造专业开设“大国重器中的匠心传承”专题课程,在农业类专业开发“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实践模块,让“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渗透课堂教学各环节。

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围绕“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要求,组建“思政+社会服务”师生实践联盟。与社区共建“社会治理创新实验室”,开展基层矛盾调解、养老服务优化等课题研究;联合民政部门开发“民生政策微解读”系列课程,通过短视频平台向公众普及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政策。实施“万名师生进社区”行动计划,组织学生参与网格化治理、公共服务等实践,在服务民生中深化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认知,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以“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入点,打造“生态文明+思政教育”特色品牌。在环境科学、水利工程等专业开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双碳目标与产业转型”等课程,邀请生态环境部门专家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案例教学;组建“绿色先锋”志愿服务团队,深入黄河沿岸、产业园区开展环保宣讲、生态监测等活动。建设“生态文明沉浸式体验馆”,通过VR技术模拟生态修复场景,让学生在交互式体验中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落实“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求,构建“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开发“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系列思政课程。举办“历史中的河南”读书季、“非遗创新工坊”等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技艺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成立“数字文化创新实验室”,运用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活化历史文化遗产,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以改革创新推动思政工作有新突破。数智赋能思政新生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打造“智慧思政”平台。建设思政工作大数据中心,实时采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师生反馈等数据,通过AI分析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开发“元宇宙思政课堂”,模拟“重走长征路”等场景,开发“改革开放数字展馆”“中国道路体验中心”等实践教学资源,增强思政教育的沉浸感。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打造“云端思政课”“虚拟实践基地”,实现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以数字技术突破思政教育时空限制。

打造“双师型”思政队伍。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思政导师+产业导师”双师培育体系。从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大国工匠”担任思政兼职教师,开设“产业前沿与家国情怀”系列讲座。推动思政课教师定期深入基层单位、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在参与“两高四着力”具体项目中积累鲜活教学案例。实施“思政名师培育计划”,通过教学创新大赛、实践研修等方式,培养一批既懂思政教育又熟悉区域发展的“双能型”教师。

创新评价激励机制。构建“三维度”评价体系。在目标维度,将“两高四着力”细化为思政工作KPI指标;在过程维度,建立“季度督查—年度考核—周期评估”的动态监测机制;在结果维度,引入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社会公众等多元评价主体。设立“思政工作创新奖”,对服务产业发展、参与社会治理等成效突出的团队给予专项激励,形成“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良性循环,推动思政工作从“规范达标”向“提质增效”跃升。

编辑:息园芳

来源:《河南日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