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导。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重塑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既带来精准化育人新机遇,也引发技术权利与价值主导权的博弈。高校思政课作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对防范人工智能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筑牢大学生的信仰之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遇上AI的高校思政课需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驾驭,一方面通过技术赋能提升精准育人的效能,另一方面需要坚守价值理性,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解剖算法背后的意识形态操控,唯有在把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中,方能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
认清大势保持定力,辩证看待AI(人工智能)。AI的大规模开发应用,必然引发思政课教育教学形态的重大变化。一要看到AI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优势与效能。人工智能为思政课注入新动能,数字技术有助于创新教学手段、重构教学场景、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推动靶向施策的精准思政。二要认清AI带给思政课建设的风险与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讲,AI也加剧了意识形态风险,集中表现在技术博弈、价值稀释、冲突加剧等方面,致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间歇性风险。如何突破“信息茧房”“算法黑箱”,做到理论守正、信仰筑基、技术赋能?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要认清大势,保持定力,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翼、育人为本”,有效引导青年锚定信仰灯塔。
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创新供给,增强思政课的引领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内容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一要夯实理论根基,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学内容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在人工智能时代,需创新经典阐释方式。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复杂概念和原理进行结构化梳理与可视化呈现。利用人工智能打造“云端思政”矩阵平台,开发“红色基因”数字馆藏,以沉浸式体验、可交互的数字叙事让学生主动参与理论探索。二要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回应技术变革带来的新议题新挑战。要将算法伦理、数据主权、信息茧房等前沿议题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变革可能引发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针对技术发展催生的数字鸿沟、网络暴力、算法歧视、数据垄断等社会热点问题,思政课应构建“问题链+项目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社会热点,培养理论思辨能力。三要创新内容表达,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化传播。面对“Z世代”大学生群体,要以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为参照,用“网言网语”解读“大政方针”,将“治国理政”转化为“青春叙事”,创新具有时代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数字叙事,让“思想有境界,语言有魅力”。
始终用好技术之翼,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用“以精代粗”“虚实融合”的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一要用“以精代粗”的方式精准定制内容供给。通过学习行为分析、情感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学生的认知特点、价值倾向和学习需求,建立精准的学生思想动态画像系统,精准供给个性化教学,建立“课前智能诊断—课中精准供给—课后动态反馈”的教学链。二要用“虚实融合”的方式拓展思政教学场景边界。建立“行走的思政课”长效机制,将课堂延伸到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振兴现场、科技攻关一线,利用红色资源开展“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让理论不再只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力量;创设多模态感知的沉浸式场景,通过空间定位、触觉反馈与动态音效的协同作用,实现学习者多感官的深度参与,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立体体验”。
始终践行育人为本,锻造教育主体,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思政课教师作为数字时代重要的教育主体之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成长为“理论深耕者”“价值引领者”“心灵守护者”“终身学习者”,构建协同育人生态,实现思政课意识形态安全防护的守正、破界、赋能三大跃迁。思政教师要做数字时代的理论深耕者。通过建立“经典著作研读+政策文件解读+学术前沿追踪”的立体知识体系,在跨学科多维视角中淬炼理论穿透力。思政课教师既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要主动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意识形态新挑战,提升辨析能力,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同频共振。思政教师要做数字时代的价值引领者。思政课教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的精神内核,从而为人工智能发展注入灵魂。思政课教师需结合知识与价值,引导教育对象在人机对话中保持价值理性,准确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人际和人我关系,在清晰的定位中找到自己的价值理想。思政教师要做“数字游民”的心灵守护者。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元的思想观念冲击和成长困惑。思政课教师要融合数智场域,构建“课堂+一站式工作站+数字空间”的全时空育人空间。通过“师生恳谈会”“成长工作坊”等形式,在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问题中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思政课教师要做终身学习者。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师既要积极学习人工智能、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教育专项培训,了解新技术对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又要关注国际政治格局和意识形态斗争动态,主动参与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国际影响力。
编辑:息园芳
来源:前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