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直面和解释社会热点,运用社会热点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是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思政小课堂要讲好社会大事件,就要坚持守正创新、问题导向、自信自立。
坚持守正创新,明晰讲好社会大事件的政治定位和重要途径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守正创新讲好社会大事件,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明确讲政治是思政课的首要要求。对社会大事件,无论回应什么、怎么回应,归根结底都要落脚到思政课的根本目标上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此为基础解释社会新问题、新情况,回应学生关切。
坚持“守正”,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社会大事件。讲述社会热点时不能“空对空”,更不能自由发挥,而是应当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事件的讲述目标、案例选择、视角切入等方面,时刻明确“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远离什么”。面对错误的社会言论和思潮,思政课教师不能假装“内心平静”,要有直面难点的勇气,正面回应、敢于亮剑,实现意识形态的引领,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认同。
坚持“创新”,即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运用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讲述社会大事件。一是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大思政课”格局。邀请学校相关领域专家、社会活动家等进入思政课课堂,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二是创新教学方法,提升社会事件讲述效果。采用案例式教学,选取学生关切的社会热点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热点问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采用体验式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主题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热点问题;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相互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思考。三是提升讲述针对性。从自身特殊性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不同学生群体的讲述方式。如结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视角,全面分析社会热点现象。四是注重数字化赋能。利用网络平台,特别是学生常用的哔哩哔哩、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吸引学生充分参与到社会热点的讨论中去;制作微课、短视频等数字资源,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社会热点,鼓励学生发声。
坚持问题导向,实现情感感召与理性说服相结合
在讲述社会大事件时,思政课教师须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发现问题、陈述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解释好、阐述通问题。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情感感召与理性说服相结合,创新阐释社会热点的表达方式,选择学生能够有效接收的话语表达。
讲好社会大事件,要注重以情动人。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感与情怀,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持续的。一是选取生动的叙事案例,给学生带来心灵震动和深入思考。如通过真实案例呈现西方世界民主与金钱的深度绑定,并采取对比视角讲清全过程人民民主对西方民主的超越。二是采用学生熟悉的叙事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大事件的感知更加立体化、具象化。如在讲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时,可以关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改革领域: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翻倍,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支持标准提高,国家助学贷款两年两次“提额降息”等。三是以真情实意的讲述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讲述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上分享中国脱贫攻坚经验时,不仅要讲清我国的精准扶贫经验,还要用生动的扶贫故事和扶贫英雄的感人事迹展现中国的扶贫决心和壮举。
讲好社会大事件,要坚持理性说服。要以理性说服的逻辑叙事促进学生的理性认同。一是讲述要善于抓住事物的重点和主要矛盾。讲述社会大事件切忌照本宣科,不能单纯“念稿子”“我讲你听”式地灌输,要善于抓住事件重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中医夜市”圈粉年轻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碰撞的产物,“人民理发师”李晓华的成功背后是对工匠精神的坚持。二是讲述要坚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首先,在讲述社会大事件时,思政课教师应当客观、全面、真实地呈现事实,避免片面或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解读,让学生基于客观事实进行思考。其次,教师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个维度及正反对比的视角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事件的复杂性,不盲目跟风与“站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再次,要善于讲出事件背后的道理,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展示如何从事实出发,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出结论,增强道理的说服力;也可以深入研究分析,不仅回答“是什么”,也回答“为什么”,由浅及深、由近及远,层层深入,把事实和道理一条一条讲清楚。
坚持自信自立,以话语融通讲好中国故事
坚持自信自立讲好社会大事件,是指我们要始终坚定“四个自信”,破除西方迷信,反对用西方标准裁剪、评判社会热点,要以全球化的格局深入挖掘中国故事、阐述中国特色,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引导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讲好社会大事件,要深度挖掘中国特色素材。教师应结合中国实际、融入中国历史和文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讲述必须以中国特色的价值与实践为核心元素,在理性鉴别中明辨是非,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如《黑神话:悟空》的爆火不仅是一款电子游戏的成功,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是科技赋能游戏制作的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讲好社会大事件,要站稳中国立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教师要阐明中国在国际热点问题中的立场、态度及作出的积极贡献,定位中国做法在世界坐标体系中的价值和意义。要找准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之间的共通点和契合点,树立世界眼光,也要自觉站稳中国立场,呈现中国担当与中国作为。如在讲述日本进行核污染水排放时,不仅要讲出西方国家对日本的“宽容”态度和中国开展海洋环境辐射监测做法的鲜明对比,更要突出中国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转型,在全球环境保护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
编辑:息园芳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