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红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燕赵红韵>>正文
 
晋察冀边区第一个子弹厂——寻访保定红色文化
2021-11-04 14:46   冀网育

讲述党史上的河北

重温党的光辉历程

让我们走进河北

点亮历史

感受河北这片热土上的红色基因

今天,让我们走进

晋察冀边区第一个子弹厂

一、应运而生

抗战时期,我晋察冀军民供给短缺,缺枪少弹的情况下,顽强抗击日寇,战斗打得非常艰难。1940年后,日本侵略者加紧对根据地的封锁和蚕食,根据地物资极度匮乏,武器子弹更是严重不足。

为解决八路军子弹供应不足的问题,晋察冀军区在1939年9月组建子弹排。当时只有16人,只能简单的做一些复装子弹,难以满足需求。为了扩大生产,军区从部队和地方招收60名青年进行技术培训,准备补充到子弹厂。1940年3月,晋察冀军工部成立了军工五连,即子弹厂,这是晋察冀边区第一个子弹厂。

二、攻坚克难

五连成立后,以生产复装子弹为主。复装子弹就是利用已经打过的子弹壳再装填上发射药,再装上子弹头。加工复装子弹全靠手工操作,操作不慎,炮弹就有爆炸的危险,工作效率低,子弹质量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射出的子弹不是横飞就是弹头炸裂,射击精准不高。

为解决子弹质量问题,五连开始技术攻关,管理员刘万祯在热处理炉内加装加热室,使子弹壳受热均匀,大大提高了弹壳拉伸强度,减少了弹壳加工中的损耗,也提高了子弹的射击精度。工务主任侯鸿图将弹头壁由0.5mm厚,增加到0.8mm厚,较好地解决了弹头炸裂问题,同时,还在弹头灌铅后增加了一道加压工序,这样就彻底杜绝了弹头脱皮问题。

生产效率提高后,我们又面临子弹壳供应不足的巨大难题,仅靠战场上拾取的子弹壳远远不够使用。在之前的努力下,晋察冀军区已经造出了子弹发射药,只需制造出子弹壳所需的黄铜即可。而黄铜是用“纯铜”加“锌”冶炼而成,既有硬度,又有柔韧性。当时根据地既没有纯铜,又没有金属“锌”,这些都是日寇严密封锁的物质,无法从外面得到,新子弹的研发陷入僵局。

1942年8月,矿工科傅江、孙艳清两位技师与窑业厂技师王裕在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张方带领下在唐县古洞村的边区窑业厂(双十玻璃厂)攻关蒸锌,经反复试验,获得成功。后又边摸索,边生产,完善了蒸锌的技术流程,提高了锌的回收率。1942年9月,边区迷城煤矿与窑业厂(双十玻璃厂)在唐县古洞合并组建新二连,专门生产金属锌,为制造全新子弹提供重要的原材料。

1943年夏,晋察冀军工已将生产全新子弹的原材料全部研制成功。军工五连利用这些原料很快制造出了全新子弹。全新子弹的研制成功体现了晋察冀军工集化工、冶炼、加工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代表了我军军工当时的最高科技和制造水平,意义重大。随后又制造出一批适用于机枪的新型子弹,并迅速投入生产。

三、扩大生产

1943年6月,为了加快全新子弹的生产,晋察冀军区将五连、十连和矿工队合并,组建军工新七连,专门生产全新子弹。新七连成立后,为了支援当年的反“扫荡”,组成40余人的突击队,用十几天时间生产子弹2万发。转入正式生产后,七连的月产量达3.5万发,年产40万发。

至此,晋察冀根据地全面掌握了自制子弹的全部生产技术。从化工到冶炼的生产设备和工具研制成功,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产链。据记载,1943年自制子弹年产量已达300万发,各类炮弹11万发,手榴弹360万枚,高级炸药24万公斤,火药500公斤。

四、历史意义

晋察冀边区的第一个子弹厂于根据地危难时刻建立,生产、攻关,无数军工在生产过程面对爆炸、化学侵害,从复装子弹到制造新子弹,面对时间就是生命的压力,从一个只有10几人的小厂逐步发展成根据地重要军工厂。1944年9月,新七连又一分为二,分别编为晋冀晋军区和冀察军区子弹厂,继续支援抗战。

晋察冀边区第一个子弹厂的建立为我国取得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解决了晋察冀边区战争武器供应问题,还为全国各地的武器生产提供了经验帮助。在不断攻坚克难过程中,无数军工不怕困难、敢于攻坚的品质丰富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牢记历史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这是宝贵的经验传承

点亮历史,了解河北

我们一直在路上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