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红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燕赵红韵>>正文
 
三千年的不变,只为与你相逢--寻访邯郸红色文化
2020-07-22 10:35  

1、129师司令部旧址

129师司令部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涉县城西5公里的赤岸村,由129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和129师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00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时期,涉县是边区根据地的腹心地、首府县,地处华北抗战前哨,为华北抗战战略要地。八路军129师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运筹涉县赤岸村,浴血千里太行山,打响了抗日战争中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和解放战争中上党、平汉等著名战斗、战役,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单位在涉县驻扎长达6年之久。建国后,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295名少将,先后有近百名一二九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这块红色热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的摇篮”。

司令部旧址 赤岸村

2、邯郸起义指挥部旧址

邯郸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邯郸市马头镇,是1945年邯郸战役中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为了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与民主,将指挥部移至马头镇宣布起义的所在地,也是高树勋与地下党组织商谈起义事宜的秘密场所。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5年10月23-11月2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根据毛泽东主席指示,一场以马头镇为中心的保卫战,历时十天胜利结束,俘获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及官兵2300人和大量的武器、弹药。战役进行到10月30日下午,高树勋在其联络员即地下党员王定南的帮助下,率领新八军及河北民军13000余人在马头镇指挥部宣布起义,自此加快了战役的结束步伐,为我军取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邯郸战役又称平汉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进军北上妄图大举进攻晋冀鲁豫边区首府邯郸,妄图打通平汉线、运送兵力、抢占东北的阴谋。为此中央对这次战役的起义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根据毛主席的意见,起义部队改编后,高树勋任总司令,王定南任政治部主任,并指出:“马头距邯郸很近,邯郸系历史名城,因此可称为邯郸起义。”1983年10月30日,河北省隆重纪念邯郸起义38周年。

该旧址为一临街四合院,坐北朝南,原有房屋21间,占地面积254.6平方米,由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前楼两层各5间组成。现仅存前楼下层5间。1996年所有权划归市文物局所有,并由其负责维修、保护。

3、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武安市冶陶镇,该馆占地10余亩,总投资3000多万元,展馆面积近2000平方米。纪念馆陈展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边区创立、边区的巩固发展、边区的光辉。在1000多件展出文物中,除了1948年在武安赵庄村编辑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晋冀鲁豫版《人民日报》创刊号外,还包括众多鲜为人知的边区钞票、股票、邮票、结婚证书、地契证等珍贵资料。

晋冀鲁豫边区成立于1941年7月份,辖区面积最大时达到2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600余万,系当时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其中政府机关最早设在涉县索堡镇弹音村,下设秘书处、财政厅、交通厅、税务总局、高等法院等部门。1945年11月至1948年5月,边区政府先后两次进驻武安午汲、伯延、龙泉、冶陶一带。董必武、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

边区政府机关驻武安冶陶期间,先后召开了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大会议”,也就是土地会议、华北财经会议和南征会议。目前,冶陶镇仍保存有完好的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等建筑。

解放战争时,这里是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为首的晋冀鲁豫边区首脑机关、刘邓大军指挥部所在地,中央工委曾在此召开华北财经会议、土地会议。它又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出发点和指挥部。徐向前元帅在此地召开军区干部教育训练会后,又组织第二野战军挺进晋南。为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创业的精神,让刘邓大军革命精神永植人民心中,武安人民强烈要求建立冶陶革命历史纪念馆。2004年,在举国上下庆祝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武安市委、市政府重新修复了冶陶革命历史纪念馆。

4、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城西北的索堡镇弹音村。距邯郸市区104公里。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于1941年7月18日成立,1942年2月,从涉县靳家会村迁此,1945年迁往涉县下温村,同年12月迁至武安县下柏树龙泉村。管理全边区的政务,对边区施政、颁发命令纲领,制定实施方法、规程及特别地区之单行法规。杨秀峰、薄一波、戎伍胜任正副主席,下设秘书处、财政厅、交通厅、教育厅、税务总局、军区司令部、高等法院等。1945年下设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行署,22个专署,154个县,东起津浦路,西至同浦路,南抵陇海路;北接石德、正太线,包括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的部分地区。全区面积1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551万。1948年9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撤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为一独立的四合院,由正房、北屋、戏台和西耳房组成.

2013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晋冀鲁豫军区西达兵工厂旧址

晋冀鲁豫军区西达兵工厂旧址位于涉县县城东南25公里的西达村西,现存窑洞和硬山布瓦砖、土、木结构厂房,二者相距百余米,呈东西分布,窑洞在东。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部的厂房为两组相连的院落,一进院,大门右侧为澡堂,坐东朝西,是专为当时来中国做技术指导的外国专家洗浴所用。该院落西北角处与第二进院相通,里院由南、北、东、西房约40间房屋围合而成,为方便生产,房屋开间、进深很大。鉴于当时工厂多次遭飞机轰炸,为便于安全生产,我军于1947年10月开始挖窑洞,至次年春天竣工。之后全部生产设备转入窑洞生产。窑洞全长115米,宽2.3米,高3.75米,总面积为528.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328.60平方米。有3个主道,2个洞口,内分4个车间,1处俱乐部。除后洞口10米系土建外,其余全系青石砌筑,白灰混合土挂缝。其造型为拱券形,整个建筑结构较坚固。旧址铁门已损坏拆除,后洞口土洞顶部塌落,现存硬山瓦屋、拱券式青石砌窑洞,保存完好。院内角落里还存放有当时生产模具。

据文物调查和文史资料记载,晋冀鲁豫军区西达兵工厂始建于1944年初,1945年迁至西达村西,全称为“晋冀鲁豫边区军政联合财经办事处军工处三工厂”。由于当时形势需要,对外称“福利工厂”,当地人叫“工厂”,因建在西达村西群众则称“西达兵工厂”。西达兵工厂是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加强军备,组织军火生产,消灭来犯之敌而建,为全国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旧址门口 旧址布展

6、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晋冀鲁豫革命纪念馆),是按照党的七大精神,为纪念牺牲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八路军总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晋冀鲁豫军区及129师的革命烈士,1946年3月由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决议修建的,于1950年10月21日落成。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晋冀鲁豫革命纪念馆)作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共和国首座宏大革命纪念建筑,是我国建设较早、规模较大、建筑艺术较高、环境较美的全国著名革命烈士纪念地,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陵园(纪念馆)位于具有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市中心,分南北两院,总面积21.3万平方米。主要纪念建筑有烈士纪念塔、人民英雄纪念墓、陈列馆(晋冀鲁豫边区革命史迹陈列)、烈士纪念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英烈事迹陈列)、左权将军纪念馆、左权将军墓、四八烈士阁、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烈士公墓等。安葬有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张兆丰、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一等杀敌英雄赵亨德、王克勤等200多名为国捐躯的优秀指挥员和著名战斗英雄。园内纪念建筑高大壮观,气势雄伟,园区环境恬静优雅,松柏苍翠,草坪葱郁,鲜花争妍竞秀。特别是2010年园区进行了建园60年来投资最多,规模、力度最大的一次修缮,整体品位进一步提升。

陵园(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亲莅陵园(纪念馆),对陵园(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都做过重要指示,并亲笔题词赋诗。2.1万余件园藏文物、珍贵历史图片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之多为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地之最。园内展馆常年开放,年均接待国内外观众达100万人次,是集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红色旅游胜地。

人民英雄纪念墓 左权将军纪念馆

7、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

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为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位于太行山南麓鼓山脚下,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山底村。

山底抗日地道是由该村早期数名共产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全村村民为抵御日寇侵略,有利歼灭敌人,于一九四二年在原有“躲金洞”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挖掘而成的。现存地道主巷1626米,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峒室2个,小藏身洞关口6个,陷阱4个,直通枯井的地道2条,通往距山底村1000余米太行山脚下的地道1条,另外还有辐射邻村王看村、宿凤村等地的地道。地道主巷分上下复洞,洞口设有多种多样的开关盖、开关门,既能防水、防毒、防火,又能防破坏、防-,每个转角处都留有抢眼、陷阱、暗洞。地面上村民家中的灶底、树洞、水井、碾盘底,野外崖旁都有伪装的地道和射击孔,其地道洞洞相连,户户相通,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下战斗堡垒。经考证:由于该村良好的土质,历经60余年,依然保存完好,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长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该地道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抗战时期革命先辈的智慧和伟大创举。

抗日战争时期,该村人民还自制了杀伤敌人的各种石雷和作战武器,并在村外垒设围墙,炮楼,在村中构筑高防工事、碉堡、墙壁射击孔等设施。英勇的山底人民依托地道,运用地道战、地雷战的巧妙结合,成功地粉碎了日寇的数十次袭击和围剿,歼灭敌人近千人。演绎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涌现出了抗战时期的杀敌英雄刘玉珍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山底抗日地道,在大量消灭敌人的同时,有利地保护了自己,为当时扭转战局,扩大敌后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也正因此,山底这个小村庄被载入抗日战争史册。曾多次被《新华日报》太行版和《人民日报》宣传报道。并在1938年到1945年间,该村先后被太行地区行署,太行军区授予“抗日模范村”、“支前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上世纪五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地道战》时,采编组和摄制组曾多次深入山底村实地考察、采访,其中许多故事情节取材于山底抗战时期的真人真事和真实战斗事迹,并录制了很多镜头。

2007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在对地道进行全面修缮和加固的基础上,对地道内杂物进行了清理,对村内街道进行了整修,复原地面上炮楼一座,修缮加固地道1626米;新建400平方米爱国主义教育展厅,收集历史文献资料260余幅,修建紫藤长廊35米,建设了大型石雕壁画,修建仿古门楼和1750平方米停车场。同时,为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内涵,还修建了仿古文化一条街,其中包括新建530米绿化带、栽种各类观赏树木并修建了4000平方米文化墙,开设了军事拓展模拟战场项目,使基地初步具备了接待游客,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功能。

2008年8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聂辰席在考察山底抗日地道遗址后,对该遗址的保存规模、宣传教育功能给予高度评价,对遗址的进一步保护、修缮、开发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山底抗日地道遗址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开放后,成为了峰峰矿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重要场所,并在区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该基地是全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区民兵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区国防基地,每逢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团区委、区教育局、区武装部都组织广大青少年和民兵来到该基地开展各类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全区各级党组织也把该基地列为入党宣誓的定点单位。河南、山西、山东等峰峰矿区周边省份的离退休老干部、旅游爱好者以及省内广大干部群众也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前来山底地道遗址参观学习、旅游游览的已达10余万人,参观中人们被山底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创举和宏伟的地下工程所惊叹,被山底人民为保卫祖国、保卫家园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如今的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无论是作为游览景点,还是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对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山底抗战地道,历经数次修缮,不仅保存十分完好,而且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个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万米地下长城,如今,又焕发青春,造福于民。今天,当人们进入地道,犹如走进一座地下迷宫,深不可测,奥妙无穷。地面上的高层防御工事建筑,炮楼、大宅门巍巍壮观,地上地下抗战时期的遗址,沥沥在目,无不彰显了革命先辈的智慧和力量。修建一新的现代化大型展厅,集声、光、影于一体,再现抗战风云,使游人身临其境。古色古香的民俗文化使游客流连忘返。农家饭庄的风味小吃,山乡野菜,让游客大饱口福,回味无穷。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是邯郸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邯郸市峰峰矿区国防教育基地,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教育基地,是旅游者的浏览胜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