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记录成长,脚步丈量远方。社会实践栏目聚焦河北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持续推送各高校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探索调研的实践成果。在这里,你将看到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燕赵大地,以专业知识回应现实需求,以创新实践展现时代担当的真实记录,快来跟随他们的视角,见证河北大学生们知行合一的担当与力量!
7月4日至15日,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定)“青言青语”实践团在保定市少工委指导下,走进曲阳县潮悦小学、安国市、博野县兴华小学及莲池区东湖印象社区,以“暑期托管+红领巾宣讲”的创新模式,开展了一场有温度、有深度的红色教育实践。
“八项规定记心间”:
让清廉之风吹进童心
在曲阳县潮悦小学的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廉洁课堂”正在开展。实践队员以《八项规定记心间 少年践行永向前》为主题,用“小故事”讲透“大道理”。“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公务接待不能铺张浪费吗?”队员周鑫钰以一个普通的矿泉水瓶引入,通过对比“八项规定”实施前后的社会变化,引导孩子们从“节约文具”“不攀比”等生活细节中理解清廉文化。

实践团成员进行宣讲
“我们设计了‘廉洁小卫士’互动游戏,让孩子们用黏土捏出心中的‘正气树’。”团队负责人杨卓霖介绍。一棵棵挂满“自律”“诚信”果实的黏土树,不仅让抽象的政策变得可触可感,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崇德尚廉的种子。
“闪闪发光的保定红”:
挖掘身边的红色精神宝石
“白洋淀的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这些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家乡!”在安国市和博野县,实践团带来的《闪闪发光的保定红 寻找藏在故事里的精神宝石》宣讲引发了热烈反响。队员吕依帆通过“红色盲盒”抽签游戏,让孩子们化身“小侦探”,从老照片、老物件中拼凑保定红色记忆。

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做游戏
“最打动我的是孩子们自发组织的红色故事会。”队员庞英感慨。在实践团引导下,少先队员们将祖辈口述的抗战故事、社区老党员的经历改编成短剧,用童声讲述“身边的党史”。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红色精神从书本走向生活,真正“活”了起来。
“四支笔书写未来”:
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第一支笔是‘理想之笔’,要记住习爷爷说的‘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莲池区东湖印象社区,实践团以《用四支笔书写我们的未来篇章》为题,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寄语转化为生动实践。队员们带领孩子们进行电力主题手绘,在“未来信箱”中写下2035年的自己。活动通过“画、写、做、讲”四维联动,让理论宣讲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成长”——大学生在服务中深化国情认知,少先队员在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

少先队员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红领巾宣讲员”品牌:
让童声成为传播力量
“现在请我们的小宣讲员为大家演示!”在博野县兴华小学的结业仪式上,12名经过特训的“红领巾宣讲员”惊艳亮相。这是实践团打造的特色项目:通过“语言表达训练营”“宣讲内容工坊”“实战舞台”三大模块,培养孩子们“自己讲、讲自己”的能力。

实践团成员对“小小宣讲员”进行培训
“从不敢开口到自信登台,孩子们的变化让我们惊喜。”队员张铂昆展示了一组对比照片:初期培训时,多数孩子低头搓衣角;结业时,他们已能流畅地用“童言童语”解说红色展板。这些“小小宣讲员”将成为校园红色文化的“火种”,持续带动更多同龄人。
深层次意义:
打通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丰富暑期教育的内涵?实践团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通过联合保定市少工委,团队将高校思政资源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在县域小学深化红色教育实践,在社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
“大学生以青春话语传播理论,少先队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信仰,这正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评价。据悉,实践团已与5所小学建立长期合作,未来将持续输出“红领巾宣讲”课程包,让品牌活动在燕赵大地扎根生长。

实践团成员与少先队员们
这个夏天,“青言青语”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保定热土,用创新解锁红色教育的“青春密码”。当大学生的手拉起少先队员的手,中国梦的接力棒正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闪亮。
编辑:息园芳
来源: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