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记录成长,脚步丈量远方。社会实践栏目聚焦河北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持续推送各高校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探索调研的实践成果。在这里,你将看到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燕赵大地,以专业知识回应现实需求,以创新实践展现时代担当的真实记录,快来跟随他们的视角,见证河北大学生们知行合一的担当与力量!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8月8日至8月12日,燕山大学“乡脉薪传”社会实践团奔赴沧州市河间市兴村镇与河间市区,开展“溯脉兴村·文产共振”社会实践活动,从老兵家的红色传承,到河间文庙的文脉流芳,从诗经公园的诗韵浸润,到兴村镇应急办的学习体验,再到银龙轨道的产业脉动,在乡土深处探寻振兴的多维脉络。
致敬最可爱的人:
聆听老兵的“青春答卷”
8月8日实践团成员首站走进退伍军人家中。简朴的客厅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老兵缓缓讲述往昔岁月,“当年啊,我们扛着枪,心里只想着一件事——保家卫国。”从军营里的摸爬滚打,到回归生活后的坚守奉献。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热血与担当,让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退伍不褪色”的重量,更懂得了传承家国情怀,续写时代篇章的重要意义。 “他们用青春换来了今天的安宁,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记住并传承这份精神”。队员小王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这句话。

文脉寻根:
在河间文庙与孔子“对话”
8月9日实践团踏入河间文庙的朱红大门,棂星门的石雕、大成殿的匾额,无声诉说着儒家文化的绵延,红墙绿树间浸润着历史的厚重。队员们跟随讲解员,从“六艺”典故到河间献王刘德整理《诗经》的典故,听得入神。实践团成员驻足于描绘孔子生平与思想的壁刻前,一笔一划、一景一情,串联起千年前的智慧。从“学而不厌”的治学态度到“仁者爱人”的处世之道,古老的儒家精神在参观的脚步里、凝望的目光中悄然浸润心间,实践团成员深切体会到传承文化根脉的时代意义。

诗意河间:
在《诗经》的故乡吟诵经典
9日下午实践团来到河间诗经公园,“诗词之乡”的石碑格外醒目,这里的一草一木仿佛都藏着诗意,实践团成员漫步其间,追溯《诗经》中“关关雎鸠”的意境,感受先民对生活的真挚咏叹。作为《诗经》的发源地之一,河间将《关雎》《鹿鸣》等篇章刻进景观石、融入亭台名。“这些诗句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文化血脉”,队员小张说。千年诗韵流转不息,实践团成员明白了守护这份文化宝藏的重要意义。


基层初体验:
乡镇政府的“螺丝钉”日记
8月11日实践团来到兴村乡人民政府的办公室里,队员们协助整理档案、接听群众热线,体验基层工作的琐碎与不易。“一位阿姨来办社保,因为材料不全急得直跺脚,工作人员耐心解释了三遍,最后还帮她联系了村里开证明。”队员小刘在实践日志里写道,“原来‘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是无数这样的细节”,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务,实则关联着群众的急难愁盼。实践团成员让青春理想与基层需求同频共振,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高铁建设一线:
见证“中国速度”的河间力量
8月12日实践团走进河间市银龙轨道有限公司,厂房内机器轰鸣,雄商高铁建设相关部件生产正酣。安全帽下,队员们见证钢铁如何蜕变为轨道核心部件,支撑起国家交通大动脉。“一根轨枕要经过12道质检工序,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技术员的介绍让队员们惊叹,“中国制造的底气,就藏在这些严苛的标准里”。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提速,这趟参观让大家触摸到城市发展的强劲脉搏,更看到青春投身业、助力国家建设。

五天的行程,在最后一缕晚霞掠过诗经公园的诗碑时悄然收尾,却在每个队员的行囊里装满了比烈日更滚烫的感悟。老兵颤抖着抚摸军功章时,那句“守好家,就是守好国”的低语,让红色传承不再是教科书里的文字;河间文庙大成殿前,“仁义礼智信”的碑文被指尖磨出包浆,仿佛能听见千年前学子们的诵读穿透时光;诗经公园里,“蒹葭苍苍”的雕塑旁,白发老人正给孩童讲着诗句里的故事,让“传统”二字有了具象的温度。兴村镇应急办的办公桌上,防汛预案旁压着村民的联系电话,工作人员说“预案在纸上,心要在村里”;银龙轨道车间里,智能机械臂精准焊接的火花,映着墙上“从铁轨到振兴路”的标语——这些碎片拼凑出的,是“兴村”最鲜活的肌理:红色基因是底气,文化根脉是底色,基层担当是基石,产业创新是引擎。
踏上归途时,笔记本里的字迹已被汗水晕染,却清晰记录着一个答案:乡村振兴从不是远方的风景,而是老兵的皱纹里藏着的坚守,是文庙古柏扎根土壤的韧劲,是应急办灯光下的未雨绸缪,是车间轰鸣声里的向上力量。此次活动,成员们带回的不仅是见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共鸣——原来“溯脉”的意义,正在于让更多人看见,这片土地上每一份坚守与创新,都在书写着“兴村”的新篇。此行之后,“乡脉薪传”实践团会带着这份共鸣继续前行,让青春的脚步,始终与乡土的脉搏同频。

编辑:息园芳
来源:燕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