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近日,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红星闪耀团”社会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们前往石家庄市西柏坡革命圣地,开展了以“解码西柏坡,青春寻‘必’行”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团在西柏坡纪念馆前合影
旧址寻踪:沉浸式触摸历史脉络
实践团首站抵达中共中央旧址,踏入这片见证中国革命转折之地,时光仿佛倒流。成员们触摸土坯墙粗糙肌理,观察煤油灯光影轮廓。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仿佛能感受到领袖们当年思索的温度与为革命奔波的气息。
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成员们认真聆听“两个务必”提出背景与内涵,仿佛看到会议桌上的烛光,听到先辈们为新中国谋划的讨论声。在西柏坡纪念馆,电报手稿、战役地图等文物及场景复原,让成员们直观了解“三大战役”指挥过程与七届二中全会细节。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泛黄照片,诉说着波澜壮阔的历史。而在廉政教育馆,通过讲解员讲解,成员们认识到“两个务必”对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的启示,深刻理解了精神传承的时代延续性。

图为队员们正在参观中共中央旧址

图为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讲解
红色传承:多元叙事传递时代强音
聚焦红色传承,实践团走进当地村落,拜访了两位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老党员。在促膝长谈中,老党员们用饱含深情的话语,回溯了当地红色发展的脉络。从革命时期先辈们舍生忘死守护信仰的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在红色精神引领下家乡建设的稳步前行,一段段热血激昂的红色过往在眼前徐徐展开。队员们被老党员身上矢志不渝的红色信仰和无私奉献的担当深深触动,也更加明晰了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实践团还提出了“红色故事校园宣讲行”“老党员红色记忆影像化”等创新举措,用心记录老党员的红色口述史,让红色火种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图为实践团成员拜访光荣之家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革命老人
解码西柏坡:文物载史的无声宣讲
在西柏坡纪念馆,实践团成员们选取了搪瓷杯,老床等代表性文物,开展了“解码西柏坡·文物载史的无声宣讲”活动。成员们通过查阅馆内档案、历史文献等资料,拜访相关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挖掘“未见于史料的细节”,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包括文物背后的使用场景、人物故事,拼凑真实革命图景。以文物的第一人称视角撰写故事,还原文物在历史中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实践团成员们让文物“活”了起来,让文物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当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被讲述,它们不再是沉默的旧物,而是化作时光信使——带着参观者“看见”过去的艰苦与坚守,“听见”先辈奋斗的无声回响,把西柏坡的厚重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以更鲜活、更共情的方式,传递给当下,让红色记忆真正“活”在人们心里,实现红色基因跨时空的接续传承。
实践感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此次西柏坡之行,燕山大学“红星闪耀团”以“触摸场景+解读文物+对话历史”的立体模式,让青年学子们突破了书本局限,构建起“物质遗存—历史事件—精神内核”的完整认知。他们以科技赋能、青春视角激活红色资源,让西柏坡精神“看得见、摸得着、传得开”,实现了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青春接力。未来,团队将继续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精神在传承中绽放新光彩,为新时代注入澎湃的青春红色动能。

来源:燕山大学
编辑:鲁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