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唐山海运职业学院“青耕云播”助农小分队深入遵化市多个乡村,以脚步丈量田野,用青春实践赋能乡村振兴。从王各庄的菌菇产业到刘备寨乡的桑果经济,再到娘娘庄的梨杏品牌,队员们一路探寻乡村发展的密码,记录农人的奋斗故事,以实际行动诠释高职院校的责任担当。
菌菇产业:从“穷土坷垃”到“致富金棚”


首站王各庄村,队员们走进菌菇种植基地,聆听老书记牛振中的创业故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牛振中率先引进食用菌棒项目,带领村民从最初的3000棒试种发展到如今的900多个标准化大棚。老书记的坚守与担当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艰辛与希望。
年轻一代的加入为菌菇产业注入了新活力。22岁的大学生赵宇坤返乡创业,将菌菇培育与直播销售结合,用青春书写“新农人”的梦想;92年出生的于利朋则通过研发自动化生产线,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他们的故事让队员们明白,乡村振兴需要传承与创新并举。
桑果经济:荒坡上的致富奇迹


刘备寨乡刘南山村的桑果产业展现了农人的坚韧与智慧。张俊良、张俊刚兄弟将乱石荒坡改造成百亩桑果园,延伸产业链打造农家院;张俊刚推动包装升级从散装到箱装,创新经营发展采摘园模式。残疾人农户远海影则通过直播带货开辟销售新路。队员们不仅记录他们的奋斗故事,还协助优化直播流程、设计预售方案,用实际行动为桑果产业赋能。

校地合作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社会实践研学基地的挂牌、乡村振兴专题党课的开展,搭建起知识与实践的桥梁,让技术真正转化为乡亲们的实惠。
梨杏品牌:深山里的转型之路


在娘娘庄乡,队员们见证了才秀东女士如何带领村民走出滞销困境。2017年,面对百万斤梨滞销的危机,才秀东尝试线上销售,逐步建立起“天方圆娘娘贡”品牌。她的农家小院集培训、直播、深加工于一体,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缩影。然而,人才短缺、技术运营不足仍是制约发展的痛点。队员们结合专业所长,提出优化小程序、培训短视频拍摄等建议,助力品牌进一步升级。
青春答卷:实践赋能乡村振兴
一路走来,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多元需求: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品牌打造……从菌菇产业的坚守到梨杏品牌的转型,再到桑果经济的突破,每一个故事都激励着队员们用专业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农业没有暴利,只有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成为小分队的共同感悟。队员们表示,将继续完善助农方案,通过直播带货、技术培训、品牌推广等方式,让青春在田野间绽放光彩,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青耕染紫,桑韵绵长。“青耕云播”的故事仍在续写,下一站,已在脚下延伸。
来源:唐山海运职业学院
编辑:鲁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