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记录成长,脚步丈量远方。社会实践栏目聚焦河北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持续推送各高校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探索调研的实践成果。在这里,你将看到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燕赵大地,以专业知识回应现实需求,以创新实践展现时代担当的真实记录,快来跟随他们的视角,见证河北大学生们知行合一的担当与力量!
7月10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藏蓝青禾守护队”的队员携带精心筹备的法治教育课程,走进天水市秦安县第七小学,为该校学生举办了一场以“拒绝校园欺凌”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以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为乡村儿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法治防线”,为乡村校园的法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校长进行活动前动员
在互动问答环节,队员们抛出问题:“大家认为,什么样的行为构成校园欺凌呢?”孩子们踊跃发言,纷纷列举出“打架”“骂脏话”等常见行为。队员们随即展示《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文卡片,详细阐释:“根据法律界定,校园欺凌的范畴远不止肢体冲突与言语侮辱,故意孤立同学、在网络平台发布他人隐私照片、恶意损坏他人财物等行为,均属于校园欺凌的范畴。”通过将法定概念与孩子们的直观认知进行对比分析,队员们帮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多样性与危害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校长进行活动前动员
在互动问答环节,队员们抛出问题:“大家认为,什么样的行为构成校园欺凌呢?”孩子们踊跃发言,纷纷列举出“打架”“骂脏话”等常见行为。队员们随即展示《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文卡片,详细阐释:“根据法律界定,校园欺凌的范畴远不止肢体冲突与言语侮辱,故意孤立同学、在网络平台发布他人隐私照片、恶意损坏他人财物等行为,均属于校园欺凌的范畴。”通过将法定概念与孩子们的直观认知进行对比分析,队员们帮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多样性与危害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学生回答队员提出的问题
情景模拟环节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孩子们积极主动地举手参与,分别扮演“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生动地演绎了诸如“故意不给同学发放作业本”“背后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等常见场景。在模拟结束后,队员们引导学生们展开深入讨论:“如果自己是被孤立的同学,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当目睹同学遭受欺凌时,除了选择躲避,我们还能做些什么?”通过沉浸式的体验与互动,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欺凌行为对他人造成的长期心理伤害,同时认识到旁观者的沉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助长欺凌行为的发生。队员们借此机会向学生们强调,勇敢地站出来制止欺凌行为或及时向老师报告,是每一个学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情景模拟环节
活动接近尾声时,队员们向学生们赠送了由中国儿童基金会精心准备的文具礼盒。五年级的一名学生手捧印有“拒绝欺凌,友爱同行”字样的笔记本,感慨地说:“原来欺负同学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更是违法行为!今后,我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更要勇敢地帮助那些遭受欺凌的同学。”孩子们的真诚话语,不仅彰显了此次活动的教育成效,更反映出法治教育在他们心中已悄然生根发芽。

全体师生与队员们合影留念
此次“拒绝校园欺凌”主题宣讲活动,是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秉持“实践出真知、服务暖基层”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专业讲解、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不仅使乡村儿童系统地了解了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与严重危害,更在他们心中播撒下法治的种子,为乡村校园的法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乡村儿童带来了知识与希望,更为推动法治教育在基层的落地生根贡献了重要力量,为乡村校园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乡村法治教育的新篇章。
编辑:息园芳
来源:中央司法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