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记录成长,脚步丈量远方。社会实践栏目聚焦河北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持续推送各高校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探索调研的实践成果。在这里,你将看到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燕赵大地,以专业知识回应现实需求,以创新实践展现时代担当的真实记录,快来跟随他们的视角,见证河北大学生们知行合一的担当与力量!
为传承红色精神,赓续革命薪火,河北科技大学光影红途筑梦团实践队迎着盛夏的骄阳奔赴保定市的白洋淀、冉庄地道战遗址等地,开启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师生们在记录抗战烽火遗迹、捕捉水乡生态之美、助力乡村文旅振兴的过程中,共同上了一堂鲜活的“行走的思政课”。
7月10日,光影红途筑梦团前往保定市白洋淀《小兵张嘎》拍摄地“嘎子村”,隔日又到冉庄地道战遗址,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文化实践之旅。团队以“影视+红色文化”的融合创新,将历史场景与影视记忆交织,用镜头语言与数字技术再现抗日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在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讲解员生动地为实践团讲解白洋淀地区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同学们屏息凝神聆听,深入了解了雁翎队如何以“苇海为盾、渔舟为刃”,在党的领导下从“苦难水乡”蜕变为“抗日模范村”的光辉历程。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独立”的浴血奋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凝聚起“全民皆兵、以弱胜强”的磅礴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传承雁翎队员“无畏牺牲、智勇双全”的革命精神,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在守护红色水乡、建设美丽乡村中贡献青春力量。


随后实践团来到冉庄地道战遗址,深入学习抗日突击队员的英勇事迹与智慧抗争精神。遗址内纵横交错的地道、斑驳的作战工事与生动的历史陈列,将同学们带回那段“以地制敌、以智取胜”的烽火岁月。



同时有幸采访到高传宝的后人王彦军老先生,他的父辈就是抗战时期参与过地道战的老民兵,通过他的讲述同学们深刻感悟到,地道战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以智破局”的生动实践,突击队员用血肉之躯与智慧勇气,筑起了“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


团队成员分工明确,以“专业互补、经验丰富、资源联动”为核心优势,通过科学分工、能力强化与经验复用,确保实践方案可操作、可持续。未来,团队将继续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书写青春华章。

后续团队将结合AI修复技术为历史影像还原色彩,并创作有传播力、有吸引力的红色短剧作为实践成果。将专业技能、红色记忆与数字科技三者有机融合,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深刻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抗战的伟大意义,激励他们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编辑:息园芳
来源:河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