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7月5日至6日,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赴沧州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队以“解码盐碱地丰收密码,感悟大国粮仓使命担当”为主题,追随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的重要足迹,通过实地考察、田间课堂、深度访谈、产业实践等形式,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伟力。

盐碱麦田中触摸“国之大者”的实践温度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仙庄片区旱碱地进行考察,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2025年7月5日,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实践队伍来到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的旱碱地。实践队员站在旱碱地土地上,通过实地考察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的重要论述,感受当地从昔日“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到如今“金穗压弯盐碱滩”的巨大变迁。
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大思政课
在旧城镇仙庄片区盐碱地的田间地头,同学们以“探寻盐碱地上的中国答案”为主题,架起摄像机,拿起采访本, 拍摄“行走的大思政课”。炎炎夏日,灼灼烈日炙烤着大地, 同学们躬身于麦垄之间,汗水浸透衣衫,却热情不减, 他们讲述盐碱荒滩变丰收粮仓的艰辛历程,感悟何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学家情怀。他们用详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深情讲述在这片盐碱地上不懈奋斗故事与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将田间地头转化为理解国情、坚定信念、激发担当的鲜活课堂。



调研访谈中探讨共话治碱史的精神传承
实践队员深入旧城镇仙庄片区的农户家中,展开深入的调查访谈。一位老农讲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用‘挖沟排盐’‘秸秆还田’土办法,一亩地只能收百斤粮;现在有了暗管排盐、耐盐品种,年轻人用无人机打药、北斗导航耕地,这变化做梦都不敢想!”农民朴实而充满力量的话语, 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实践队员,它让书本上的理论、政策文件里的部署,瞬间变得具体可感。 同学们真切体会到,正是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科技的突破性进展和一代代农人、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才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日的“希望田野”,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沉甸甸的分量。




从“盐碱麦”到“金招牌”的全链产业实践新探索
为深化对“盐碱地特色农业”的认知,实践队员走进旧城镇仙庄片区面花工坊,参与旱碱麦馒头制作、包装全流程。“过去旱碱麦只能卖原粮,现在做成面花馒头,每斤面粉增值1-2元,一个馒头多卖1元。”工坊工作人员人介绍。实践队员直观理解了农产品精深加工对提升附加值、带动就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作用。 这小小的面花馒头,正是“盐碱地特色农业”从田间地头走向广阔市场、实现价值链跃升的生动缩影, 也让大家对科技赋能、品牌打造与产业融合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切的体认。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河北农大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盐碱地的变迁,用思考解码“白色荒漠”的丰收密码,更用行动书写了“强国复兴有我”的青春誓言。从‘不毛之地’到‘渤海粮仓’,沧州盐碱地的蜕变,是中国式乡村振兴的缩影,新时代青年正以实践为笔,在祖国大地上续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来源:河北农业大学
编辑:鲁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