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秋染太行。10月17日,全国书画名家“赏泉城风光 画太行胜景”一一2024太行山文化带(邢台)书画艺术周活动开幕式在邢台学院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十几个省份的百余位太行山文化研究专家、全国书画名家齐聚太行泉城,拉开了2024太行山文化带(邢台)书画艺术周帷幕。
胡振民展示贺“2024太行山文化带(邢台)艺术周”书画作品并宣布艺术周开幕
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展示“2024太行山文化带(邢台)艺术周”书画作品并宣布艺术周开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原部长叶如棠,文化部原副部长周和平,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尼玛泽仁,中华文化促进会太行山文化带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会长宋贵伦,省书协副主席张增良;市委书记杨猛,市领导吕瑞民、邱文双、郑传记、宁成信、钱丽霞、郑更须等出席相关活动。叶如棠、邱文双、市政协原主席石玉春、北京金彩旅游艺术图书馆馆长马可强为全国书画艺术太行山文化带(邢台)创作教研基地揭牌。校党委书记贾云霄主持开幕式。
与会领导共同启动2024太行山文化带(邢台)书画艺术周活动
叶如棠、邱文双、石玉春、马可强为全国书画艺术太行山文化带(邢台)创作教研基地揭牌
周和平在讲话时高度赞扬书画艺术周活动。他表示,活动主题立意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太行山文化带的有效举措。活动内容呈现好,全国各地书画名家齐聚一地,金秋时节共绘瑰丽太行,能多角度多层次生动诠释太行文化。活动举办地点好,邢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涵盖诸多历史大事、名人事迹,邢台产业发展蓬勃兴旺,有金沙河、今麦郎、晶澳等全国优秀品牌。此次活动必将助力邢台“文化兴市”发展战略再创佳绩,推进太行山文化带高质量发展。
宋贵伦宣读中华文化促进会贺信并致辞。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动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等一系列文化带的发展战略,太行山文化带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推进太行山文化带发展的需要。中华文化促进会太行山文化带工作委员会和广大书画名家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扬太行文化,支持邢台“文化兴市”战略不断取得新成果,加快推动太行山文化带建设。
活动期间,杨猛亲切看望与会专家和艺术家。他指出,邢台地处八百里太行山最绿、最美的地方,拥有3500余年的悠久建城史和灿烂文明,也是一座因泉而城、因泉而名的活力新城。当前,邢台已步入“百泉复涌”历史新阶段,正在抢抓机遇、拼搏奋进,深入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加快打造泉城特色旅游休闲城市,热切欢迎广大太行山文化研究专家、全国书画名家走进邢台、感知邢台,尽情游赏泉城风光,挥毫书画太行胜景,在更广范围、更大平台大力弘扬太行文化,宣传推介“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城市品牌。邢台市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快推动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繁荣发展,为推动太行山文化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邢台力量。
邱文双在致辞时表示,太行山文化带是中华文化瑰宝。首届全国书画名家赏泉城风光画太行胜景活动在邢台启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邢台“文化兴市”战略的一次盛事。希望中华文化促进会太行山文化带工作委员会和全国书画艺术太行山文化带(邢台)创作教研基地充分发挥作用,大力宣传推广“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希望各位书画艺术家挥毫泼墨,为邢台“文化兴市”战略实施助力添彩。
贾云霄表示,太行山是中华魂魄,是中华文明与历史的见证者,太行山文化包含了始祖文化、古都文化、佛道文化、陶瓷文化、医药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邢台学院深耕太行山文化的研究,成立了太行山文化带建设研究所,联合成立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河北省太行山文化研究基地,连续承办两届三省一市22个城市参加的太行山文化交流会议,编辑印发《太行山文化交流辑刊》,为太行山文化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此次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深入推动邢台“文化兴市”战略实施的一次有益实践,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太行精神,推进太行山文化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此次书画艺术周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太行山文化带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邢台市政协、邢台学院、北京金彩旅游艺术图书馆等单位联合举办。活动期间,书画名家将参观邢台大峡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村、抗大旧址、邢州古城及泉文化公园、邢台学院美术实践教学街区和音乐舞蹈教学环境,举办书画笔会、太行山文化艺术大讲堂等活动。此次为首届太行山文化带书画艺术周活动,今后将在太行山文化带沿线各地陆续举办。
中华文化促进会、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邢台市政协、邢台学院有关负责同志和学生代表以及有关单位代表,来自北京、天津、湖北、甘肃、河南、福建、海南、安徽、山西、吉林等地的太行山文化研究专家、全国书画名家参加相关活动。
来源:邢台学院
编辑:孙埔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