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张学敏 郭梓漪)充分挖掘、对接、整合地域文化中丰富而又具有特色的教育资源,不仅是高等师范院校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需要,也是全方位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以应用转型为契机,积极推进校地合作,着力打造以“非遗廊坊”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最终形成“寻找课程资源——市域内场馆学习——传承人讲座展演——双师共筑工作坊——学生作品示”的“五环”课程开发模式,让师范生感受地方文化魅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普及和传承。
小学教育系系主任张伟航老师和多位老师为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教育元素,使之成为具有“科学育人”功能的课程资源,多次深入辖区内非遗资源丰富的霸州、永清、固安、安次等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拜会非遗传承人,探讨非遗项目进入课堂的可能性及可行方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接廊坊市博物馆、廊坊市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廊坊市南汉村非遗展馆及漆器制作中心、廊坊市安次区文化中心、廊坊市九天非遗中心等场馆,组织学生参观、聆听讲解员讲解,初步形成对“非遗”的轮廓印象。小学教育系先后组织多次非遗传承人讲座,讲述项目历史、影响、发展方向,同时展示传承人作品,提供材料,讲述制作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走近非遗,了解非遗,激发学生深度接触非遗的欲望。
小学教育系特聘传承人作为讲师,和本系相关教师一起,共同组建“非遗双师工作坊”,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功能,打造高效第二课堂。通过课堂上两位教师的密切配合,正确解读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深度参与和融入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期末,参与“双师工作坊”的学生,要在非遗传承人和本系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完成自己的“非遗”作品,并在教育学院主体教学楼的公共空间进行展示或展演,既让自己的“成长看得见”,同时又接受广大同学及本院其他教师的评价。此外,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展示,营造了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升了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以地方文化特色充实课程内容,依托地方教育资源践行第二课堂,丰富育人载体,服务学生成长,努力形成一批体现地方特色文化、满足学生需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对于建设特色课程,厚植学生教育情怀、服务地方发展、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