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程思政微课堂”是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创的一档网络思政微课堂节目,旨在通过思政与艺术结合、课堂与电影联袂、观点与镜像合演,助力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微课堂”每学期一季,每讲时长5-10分钟,邀请校内外优秀教师,以微视频形式,分享新思想,传播正能量。
本期“大工程思政微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郑丽果老师以《太行山的红色电波》为题,为我们讲述70多年前从邯郸西部太行山传出的红色电波的故事。为了打破国民党的文字封锁, 1946年晋冀鲁豫军区克服困难,在邯郸涉县沙河村建立了电台,让红色电波传播在祖国的万里长空。1947年春在胡宗南大军进攻下,中宣部、新华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转移到涉县西戌镇,从此邯郸台和陕北台并肩作战在太行山,一直到1948年5月陕北台转战平山县。邯郸台继续在此战斗至1949年3月。从邯郸西部太行山里传出的红色电波宣传了党中央的政治主张,播报了战争捷报,吹响了大反攻的号角!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瓦解了敌军,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当年红色新闻工作者和革命老区人民不畏艰险、善于创新、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
郑丽果,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十几年来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主持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多篇。今天我讲的是70多年前邯郸西部太行山传出的红色电波的故事
1946年9月1日,邯郸涉县沙河村的人们兴高采烈,因为这一天邯郸新华广播电台进行了首次播音。从此,太行山的红色电波传播在祖国的万里长空,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一刻啊!
在那艰苦的岁月,想要打破敌军的文字封锁,建立电台向海内外宣传党的主张,谈何容易!那晋冀鲁豫军区的军民是如何做到的呢? 1945年底,刚刚占领焦作的八路军和民兵意外缴获了国民党的两部“导航机”。可导航机只能用于短距离对话,要想用于口语广播,还需要技术改装。王士光带人接运机器至峰峰矿区,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两部导航机改装成了广播发射机。设备有了,电台建在哪里好呢?为了安全起见,台址设在太行山东麓的涉县沙河村。这里深处山谷之中,地形非常隐蔽,周围山上也便于架设发射天线,是设电台的理想之地。台址确定后,大家就马不停蹄的行动了。“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军民团结共进,众志成城,电台终于建立了:播音室和机房设在老乡家的窑洞里,电力供应使用汽车引擎烧木炭,发射天线用杉木杆子架设而成。
1947年3月胡宗南大军进犯延安,中宣部、新华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需要向涉县西戌镇转移。这时党中央要求邯郸台做准备,随时接替陕北台。一声令下,台长常振玉二话不说,带领大家付诸行动。夜以继日改装好一台适合陕北台使用的发射机;安装了一台一千瓦的发电机;架设高达10米的定向天线。肖风将编辑人员一分为二,又从《人民日报》等单位借调人员加强编辑力量;选出于韵琴、兰林等播音员反复训练,提高播音水平的同时,模仿原播音员的感情、口音和语气,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3月29日晚,陕北台在广播了我军在西北战场上的第一个大胜仗——青化砭大捷的消息后,便结束了播音。当晚,沙河村就呼出了陕北台的声音,3月30日开始正式播音。不知情的听众根本察觉不到有什么变化,谁也想不到陕北台的声音竟然来自太行山的沙河村!邯郸台完美的完成了接替任务!而且出色的担负起两个台的广播工作!一个台址发出两个电台的声音,这是中国广播史上的特例,也是邯郸人的骄傲!
后来,陕北台的温济泽和钱家楣等来到了沙河村,分别接任编辑和播音工作。6月廖承志率领大队人马来到涉县西戌村,同陕北台和邯郸台的编辑部一起成立了“新华通讯总社”。梅益等领导了广播工作,孟启予、齐越等担任播音工作。陕北台还增设了英语广播。
从1947年3月30日到1948年5月22日,邯郸台和陕北台同舟共济、并肩作战,让党中央的声音从太行山传遍了中华大地,传到了海内外。邯郸成为了当时中国红色广播的中心! 随着形势的发展,陕北台在1948年5月下旬转至平山县,后来进入北京,也就是现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邯郸台继续单飞,不断发展壮大。1948年10月,常振玉带人接收了太原广播电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人民广播电台。1949年元旦,邯郸台正式结束播音,成为陕北台的转播台。3月23日邯郸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停播后发射机运往北京,如今陈列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邯郸台除了转播陕北台的节目,也开办了自己的特色节目,如对南下解放军的广播节目等,其中播送军属家信栏目深受广大军民的喜爱。
虽然红色电波在邯郸的时间不长,但是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电台在涉县沙河村的这段岁月,正是解放战争打得如火如荼之时,太行山里传出的红色电波宣传了党中央的政治主张,播报了战争捷报,吹响了大反攻的号角,呼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极大的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另外对国民党广播节目配合了军事斗争,瓦解了敌军,发挥了不亚于十万精兵的作用,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
今太行山的沙河村,窑洞依旧,电波已逝,但那段光辉岁月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当年红色新闻工作者和革命老区人民不畏艰险、善于创新、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