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2日,石家庄铁道大学郭京波盾构机研发团队荣获“燕赵楷模”称号。这支由郭京波教授领衔的科研教学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盾构机国产化研究的队伍。从被国外技术垄断到实现“中国造”领跑全球,他们用20余年的坚守,在“工程机械之王”盾构机领域刻下了深深的“中国印记”。

石家庄铁道大学郭京波盾构机研发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技术研讨
“我们这个团队主要是从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的研究,简单说就是盾构的研究。盾构是干啥的?其实就是挖隧道的。你比如说我们地铁,盾构机过去以后基本上隧道也就成了。”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京波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这项技术与国计民生的紧密关联。
1997年,郭京波的人生与盾构机产生了深刻交集。当时,我国修建秦岭隧道,引进了两台德国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简称TBM。“我们学校承担了翻译的工作,一台设备4800万美金,近4亿元人民币!”郭京波至今记得那个震撼的数字,更让他难以释怀的是技术受制于人的无奈,“进口不单是我们花了钱,服务还得依赖人家。有时候设备星期天坏了,外国人不工作,我们只能等着,一点办法都没有。”正是这份“卡脖子”的刺痛,点燃了团队自主研发的决心:一定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
彼时,国内盾构机领域几乎一片空白,缺乏核心技术资料,更无成熟经验可循。2005年,随着国内基建需求激增,盾构机市场扩大,郭京波团队迎来了转机。他们与秦皇岛天业通联重工合作,正式踏上国产盾构机的研发征程。“当时除了我早年参与翻译的那部分TBM说明书,手头几乎没有其他技术资料。”郭京波回忆道。团队从零起步,在黑暗中摸索。盾构机结构极其复杂,集机、电、液、信息于一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失败。
2009年下半年,团队的努力迎来了里程碑——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吉祥号”成功下线!“当时这个设备实现了整机的国产化,相当于咱们可以自己造了。”郭京波的语气中难掩自豪,“这不仅意味着成本的大幅降低,从当时进口时的6000万元一台降至30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中国在隧道掘进装备领域终于有了自主话语权,我们的服务我们自己就能做,工期也能自己掌控了。”

石家庄铁道大学郭京波盾构机研发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技术研讨
“我们这个团队主要是从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的研究,简单说就是盾构的研究。盾构是干啥的?其实就是挖隧道的。你比如说我们地铁,盾构机过去以后基本上隧道也就成了。”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京波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这项技术与国计民生的紧密关联。
1997年,郭京波的人生与盾构机产生了深刻交集。当时,我国修建秦岭隧道,引进了两台德国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简称TBM。“我们学校承担了翻译的工作,一台设备4800万美金,近4亿元人民币!”郭京波至今记得那个震撼的数字,更让他难以释怀的是技术受制于人的无奈,“进口不单是我们花了钱,服务还得依赖人家。有时候设备星期天坏了,外国人不工作,我们只能等着,一点办法都没有。”正是这份“卡脖子”的刺痛,点燃了团队自主研发的决心:一定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
彼时,国内盾构机领域几乎一片空白,缺乏核心技术资料,更无成熟经验可循。2005年,随着国内基建需求激增,盾构机市场扩大,郭京波团队迎来了转机。他们与秦皇岛天业通联重工合作,正式踏上国产盾构机的研发征程。“当时除了我早年参与翻译的那部分TBM说明书,手头几乎没有其他技术资料。”郭京波回忆道。团队从零起步,在黑暗中摸索。盾构机结构极其复杂,集机、电、液、信息于一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失败。
2009年下半年,团队的努力迎来了里程碑——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吉祥号”成功下线!“当时这个设备实现了整机的国产化,相当于咱们可以自己造了。”郭京波的语气中难掩自豪,“这不仅意味着成本的大幅降低,从当时进口时的6000万元一台降至30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中国在隧道掘进装备领域终于有了自主话语权,我们的服务我们自己就能做,工期也能自己掌控了。”

石家庄铁道大学郭京波盾构机研发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技术研讨
“我们这个团队主要是从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的研究,简单说就是盾构的研究。盾构是干啥的?其实就是挖隧道的。你比如说我们地铁,盾构机过去以后基本上隧道也就成了。”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京波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这项技术与国计民生的紧密关联。
1997年,郭京波的人生与盾构机产生了深刻交集。当时,我国修建秦岭隧道,引进了两台德国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简称TBM。“我们学校承担了翻译的工作,一台设备4800万美金,近4亿元人民币!”郭京波至今记得那个震撼的数字,更让他难以释怀的是技术受制于人的无奈,“进口不单是我们花了钱,服务还得依赖人家。有时候设备星期天坏了,外国人不工作,我们只能等着,一点办法都没有。”正是这份“卡脖子”的刺痛,点燃了团队自主研发的决心:一定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
彼时,国内盾构机领域几乎一片空白,缺乏核心技术资料,更无成熟经验可循。2005年,随着国内基建需求激增,盾构机市场扩大,郭京波团队迎来了转机。他们与秦皇岛天业通联重工合作,正式踏上国产盾构机的研发征程。“当时除了我早年参与翻译的那部分TBM说明书,手头几乎没有其他技术资料。”郭京波回忆道。团队从零起步,在黑暗中摸索。盾构机结构极其复杂,集机、电、液、信息于一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失败。
2009年下半年,团队的努力迎来了里程碑——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吉祥号”成功下线!“当时这个设备实现了整机的国产化,相当于咱们可以自己造了。”郭京波的语气中难掩自豪,“这不仅意味着成本的大幅降低,从当时进口时的6000万元一台降至30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中国在隧道掘进装备领域终于有了自主话语权,我们的服务我们自己就能做,工期也能自己掌控了。”
来源:石家庄铁道大学
编辑:鲁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