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在欢快的鼓点中,开启今天的非遗之旅!” 随着主持人热情洋溢的开场白,抚宁太平鼓表演队率先登场,一曲《鼓趣》拉开了活动帷幕。队员们身着色彩艳丽的传统服饰,手持绘有吉祥纹样的太平鼓,时而轻盈跳跃,时而旋转摆阵,鼓点或急促如骤雨,或舒缓似流水,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赞颂。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抚宁太平鼓不仅展现了传统民俗的灵动活力,更让在场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鼓以通神、舞以达意”的文化内涵,现场掌声此起彼伏。
鼓点铿锵震校园,乐舞悠扬润心田。2025年11月9日下午2:30,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开发区校区运动场上乐声欢快、掌声如潮。由秦皇岛市抚宁区旅游和文化广电局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二〇二五非遗进高校暨美育实践活动” 在此盛大启幕。这场汇聚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项目的文化盛宴,以“传承非遗文脉 共绘美育新篇”为主题,让千余名师生沉浸式感受了抚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为校园美育实践写下了生动注脚。

演出伊始,秦皇岛市旅游与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刘彦广,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刘荣昌,秦皇岛抚宁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广麒,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刘进成等领导,分别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抚宁鼓吹乐传承保护基地和省级非遗项目—抚宁太平鼓传承保护基地揭牌。本次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基地的揭牌,标志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在专业建设上,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国家级非遗项目——抚宁鼓吹乐的精彩上演。当《柳青娘》的旋律响起,抚宁鼓吹乐团的传承人们手持唢呐、笙、锣等传统乐器登台。熟悉的民间曲调在乐手们的演绎下愈发悠扬婉转,时而俏皮活泼,时而庄重典雅,细腻的演奏技巧让在场师生惊叹不已。“原来传统乐器能演奏出这么丰富的音色!” 来自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王韩博一边用手机记录,一边兴奋地说道。随后,原创鼓吹乐《百年秧歌情》惊艳亮相,这首由董连吉创作的曲目,将抚宁秧歌的欢快节奏与鼓吹乐的恢弘气势完美融合,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时代元素,仿佛将观众带回了百年前抚宁民间热闹的秧歌盛会,展现出非遗文化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在非遗项目轮番登场的同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的师生们也带来了精心编排的节目,为这场非遗盛宴注入了青春活力。二胡齐奏《赛马》中,数十名学生手持二胡整齐列队,激昂的旋律如万马奔腾,将草原的辽阔与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指导教师王膺涵、彭洪林等精心打磨的演奏细节,让传统民乐与校园美育实现了深度融合;合唱《槐花海》优美的和声伴着对家乡美景的歌颂,让在场师生在歌声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校园情怀的共鸣;舞蹈《盛世舞太平》更是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节目以现代舞蹈语汇重新诠释传统主题,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们舒展的舞姿与明快的节奏相得益彰,展现出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创新表达。
活动现场,区级非遗项目抚宁秧歌《跑驴》同样吸睛无数。传承人陈淑锦等人化身“赶驴人”与“骑驴者”,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诙谐的表情,生动再现了民间赶驴出行的生活场景,幽默的表演引得台下笑声不断,不少学生还跟着模仿起了“跑驴”的经典动作,现场互动氛围热烈。而唢呐花吹《逗鹁鸪》、《百鸟朝凤》等曲目,则让抚宁鼓吹乐的魅力进一步释放——乐手们用唢呐模仿鸟鸣声、风声,惟妙惟肖的演绎仿佛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搬进了校园,让师生们在听觉盛宴中领略到国家级非遗的深厚底蕴。“这场活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精彩的非遗表演,更让我们读懂了每一个非遗项目背后的文化故事。” 活动结束后,艺术学院学生李悦感慨道。

此次非遗进高校暨美育实践活动,既是对党的二十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校地协同推进美育工作的创新探索。校地通过非遗项目在校园的集中展演,不仅让青年学生近距离接触了非遗、了解了非遗,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正如抚宁区旅游与文化广电局局长单勇所说:“我们希望以高校为桥梁,让非遗文化走进年轻一代的视野,让更多人成为非遗的传承者、守护者与创新者。”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刘进成也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与地方文旅部门的合作,通过开设非遗课程、组建非遗社团等方式,让非遗文化真正融入校园生活,为传承非遗文脉、培育时代新人贡献高校力量。
夕阳西下,活动在师生们的意犹未尽中落下帷幕,但非遗文化的种子已在校园中悄然生根。这场跨越传统与现代、连接地方与高校的文化盛宴,不仅为校园美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让“传承非遗文脉”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编辑:宋楚琳